农村抗疫,拉响警报——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南方周末提问农村难题

2021-01-14 星期四
图片

▲ 2021年1月11日,石家庄通往藁城的307国道卡口,大量前往藁城疫情村庄转移村民的大巴车已返回,村民们将被安置到石家庄市的各个隔离点,接受隔离医学观察。 (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5933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 1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发布会,第一个问题即是回答南方周末记者关于农村防疫的提问。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表示,特别是随着春节的到来,大量人员都会陆续返乡过年,这给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很大的挑战。


  • “最近有两三起疫情,确实是农村首先出现。需要我们从防控的技术和非技术策略上找一些创新性措施,能够提高农村地区发现病人的及时性。”


  • 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将核酸检测能力推进到县一级。但王保鲁还是希望,国家可以研发出村医都能操作的核酸检测方法。


  • 考虑到2021年春节,大量没有返乡的打工者会滞留城中村,吴浩提示,要高度关注城中村的防疫风险。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谭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钱昕瑀 刘欢
责任编辑 | 何海宁

“全村紧急撤离!”2021年1月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增村镇小果庄村的大喇叭响了起来。这座距离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的村庄,出现了聚集性新冠疫情。村民钱力(化名)和妻子急忙收拾行李,当晚就被大巴送到藁城宾馆,每人一个单间隔离。

1月2日凌晨,小果庄村一位61岁的女性村民自觉发冷、胸闷,伴有咳嗽、咳痰,自测体温38.7℃,她到石家庄市一家三甲医院就诊,当日确诊新冠肺炎。

这个“指示病例(指最初病例)”的确诊拉响了河北疫情的警报。

“(当天)全村就围起来了,全部居家隔离,做核酸(检测)都到家里。”钱力回忆。此后几日,附近村庄有更多新冠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被筛查出来,疫情逐渐升级,藁城区全域被调整为全国唯一的高风险地区,防疫措施亦迅速加强,石家庄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多地要求居家隔离7天。

截至1月12日24时,河北省发现本地确诊病例395例,其中石家庄372例,邢台22例,廊坊1例。他们的行动轨迹都公布在河北省卫健委网站上,南方周末记者据此统计,这395位确诊患者中,有333例居住在农村,占比达84%。

1月12日多家媒体报道称,藁城区增村镇12个村超2万名村民大转移,进行异地隔离。一位正在石家庄调研的疾控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整村转移有利于防止居家产生聚集病例。

1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个问题即是回答南方周末记者关于农村防疫的提问。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表示,和城市地区相比,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是薄弱的,防控能力相对比较弱,特别是随着春节的到来,大量人员都会陆续返乡过年,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会进一步加大,这给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很大的挑战。

“以往我们觉得农村地广人稀,不利于病毒传播。但(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像在新疆,包括这次在石家庄,都是从农村开始传播的。”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咨询委员会专家、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过去的农村防疫经验主要是防止外输,“把几个路口一堵,外人不让进来就行”。但是,新冠病毒已经在全球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病毒传播途径更加复杂、隐蔽,“有可能怎么查也会有漏网的”。

而与城市相比,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医疗机构对新冠病毒的防控意识和筛查诊断识别能力较弱,一旦发生疫情,蔓延的风险更大。吴浩表示,如今的农村防疫形势极为复杂,既要防外输,也要防止内部扩散,“有的农村疫情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是代际传播”。

1

“确实没有诊断和识别能力”


从已公布的流调信息来看,河北最早的疑似症状出现于2020年12月20日——藁城区增村镇刘家佐村一位69岁居民出现感冒症状,曾去村诊所就诊。之后,她一直居村无外出,直至出现“指示病例”后,她1月3日接受核酸检测呈阳性,1月6日诊断为确诊病例。

流调信息中,还有多名病例在确诊前曾到村医处拿药、村诊所输液、镇上卫生院就诊等,但并未被识别出感染新冠病毒。其间,他们如常参加婚礼或其他聚集性活动,客观上扩散了疫情。

“最近有两三起疫情,确实是农村首先出现,跟前一段在口岸城市出现疫情不一样。看来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从防控的技术和非技术策略上找一些创新性措施,提高农村地区发现病人的及时性。”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1月13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这也并非河北一地之虞。

“村卫生室的条件明摆着的,我们确实没有诊断和识别(新冠病毒)的能力。”王保鲁和他的爱人是安徽省蚌埠市赵宋村仅有的两名乡村医生,要服务全村2200多名村民。新冠疫情暴发前,如果有发热病人前来就诊,王保鲁会给他们开点退烧药。而2020年以来,只要是发热病人,他全部转到市里的三甲医院。

赵宋村卫生室面积有两百多平方米,设了6间房。放之全国,这在村卫生室中算是条件比较好的。但它还远不具备正规发热门诊的条件: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发热门诊须划分三区(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两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王保鲁介绍,在全国疫情最严峻的2020年1月至4月,赵宋村卫生室处于关门状态。“是根据国家和省里的要求关的。大家都意识到,村卫生室其实没法治疗(新冠肺炎),还容易传播病毒。”

当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文件通知就曾提到,农村疫情防控是防控工作重点之一,也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之一,并专门成立了农村疫情防控工作组,出台了多项防疫举措。在全国,各地农村也都加强戒备,出现了不少“硬核防疫”的临时措施。

2020年5月重新开门后,王保鲁还是坚持,将前来的发热病人转诊到发热门诊。他承认,这得益于赵宋村离市区并不远。

“再偏远一些的农村,我了解到,发热转诊不是太现实。尤其现在这个季节,上呼吸道感染高发,发热病人相当多。让他们都去定点医院,老百姓肯定是不太乐意过去的。”王保鲁说。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辖2个街道办、16个镇、239个村,却只有1家县医院设置了发热门诊。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有3家,但也都在县城里。

“最远的村距离县城将近两百公里,来一趟确实很不方便。”该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徐毓才坦言,虽然政策要求,基层诊所、卫生室接待的发热病人都要转到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排查,“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落实挺难的。”

河北省邯郸市的乡村医生赵德(化名)称,过去一年,对于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他会在20分钟之内将其信息上报到乡卫生院系统,再由乡卫生院逐级上报。如果是由风险地区回村的发热病人,则必须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到12公里外的县定点医院就诊。

一位2020年从贵州省毕节市某乡镇卫生院退休的医生则说,全国疫情相对缓和后,当地村医只会建议发热病人“最好去卫生院看看”。但病人实际上有没有去,没有人知道,“有些开点感冒药就回家了”。

图片
2021年1月1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一处超市,配送人员全副武装,在给小区居民选配生活用品。(视觉中国/图)

2

 “要提高报告意识”


徐毓才认为,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将发热病人一律转到发热门诊,除了可能执行不到位,造成事实上的漏诊,还会导致发热门诊的压力过大。

他摘出国家文件中的一句话: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转至发热门诊诊治。“如果能明确搞清楚病人发热的原因,就不一定要转到发热门诊。”

在徐毓才的设想中,一间理想的村卫生室在防控疫情时是这样运作的:

对于村里所有病人,村医先进行体温测量。一旦发现发热病人,设置一个临时隔离点,把病人管住,不让他在村里乱跑,然后向乡镇卫生院报告。同时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如果是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或接触过从外地回来的亲朋,就由乡镇卫生院派救护车送到县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反之,如果是一个哪儿都没去、也没接触过其他人的患者,从病情上可以判断出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也不必转到发热门诊。同时,要求所有的药店、卫生室,对开出退烧药、感冒药的病人进行跟踪管理和回访。

不过,这对乡村医生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现实是,很多村医不知道如何处理发热病人,防护不到位,问诊不规范,缺乏发现高危病例的能力。”徐毓才说。

“要提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对新冠疫情的发现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干咳、咽痛这些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同时还是要强调首诊负责。”王斌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天,已经采取了几方面措施加强农村防疫,如要求各地建立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继续加大对农村公众的宣传。

王斌希望,农村地区提前组建由市和县两级人员组成的流调队,同时提前确定集中隔离场所、定点医院、机动支援队伍、配备运输车辆,备足疫情防控物资。

3

叫停静脉输液,加强核酸检测


这一轮河北疫情的流调信息,还暴露出农村医疗机构一个宿弊——偏好给病人输液治疗。多位确诊病例曾在诊所输液,其中1月4日确诊的重症病例,曾在2020年12月26日起,在小果庄村医务室输液4天。

“从利润上考虑,输液确实比开药要好一些。南方情况不清楚,北方的村卫生室拿的补贴不多,医生靠输液挣点钱,也是很无奈的。”王保鲁介绍,2014年,安徽省原卫计委为防止过度输液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及患者耐药性问题,在全国率先叫停53种常见病输液,“但执行得不是太严格”。

而在疫情期间,这项规定被严格执行。因为在输液时,个人防护难以做好,反而促进了病毒在输液场所的扩散。

2020年5月村卫生室重开以来,王保鲁没有开出过一例输液处方。上述毕节的退休医生也称,村医考虑“风险太大”,不敢给病人输液。

“你(村医)都分不清他(病人)有没有感染,放到一起(输液)当然是危险的。”徐毓才表示,无论是从疫情防控还是从革除医疗陋习的角度,基层医疗机构都应该尽量减少输液。

“根源还是新冠患者难以识别,只有核酸检测才保险。”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将核酸检测能力推进到县一级。但王保鲁还是希望,国家可以研发出村医都能操作的核酸检测方法:“如果来个发热病人,我们直接用试剂盒,第一时间就能把核酸做出来,那能减少很多隐患。”

也不仅是王保鲁一个人的愿望。有专家提出建议,将核酸检测能力进一步普及到乡镇甚至村一级。

“要培训村医核酸采样,这个问题不大。但检测出结果要有规范、有设备、有胜任资质的人员,因为涉及生物安全、医疗垃圾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吴浩表示,村医们的愿望恐怕短期内难以实现。

赵德最近就接受了核酸采样培训。他所在的邯郸市尚未出现确诊病例,但村一级已经动员起来,预备随时响应疫情防控的安排。

“通过省内挖掘潜力、省外第一时间调动资源,现在河北省每天的检测能力已经达到了单管110万份。”前述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因为核酸检测非常重要,国家卫健委从2020年到2021年一直指导各地不断加强核酸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人员的培训,各地整体的核酸检测水平和效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据郭燕红介绍,截至2021年1月,全国已经有8437个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相当于2020年3月(2081个)的4倍;在单管检测能力方面,现在已经达到每天1255万人份,相当于2020年3月底(126万人份)的10倍。

4

 监测返乡者


“指示病例”出现的1月2日,在石家庄读大学的韦诚(化名)放假回到邢台农村。此后3天,没有人询问、登记他的信息,韦诚还参加了一个十多人的生日聚餐。

1月6日上午,全村村民被召集进行核酸检测,韦诚来自石家庄的活动路径“暴露”了。下午,村委会在韦诚家门口贴上了居家隔离告示。8日,韦诚被安排至酒店集中隔离。

“所有的车辆不得入内也不让出去,所有从石家庄回来的人都要去村里面登记。全民核酸检测。”韦诚观察到,村口虽然不让汽车出入,但骑自行车或电动车则不受限制。“开车,说明他来的地方比较远;骑自行车,顶多村与村之间流动。”

临近春节,像韦诚这样的返乡者,成为农村防疫的又一道难题。王斌在发布会上说,希望乡和村两级要做好相关人员的摸排:“从重点地区回来的,还有从事风险比较大的工作的人群,尤其是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的工作人员,他们回去以后,这些人员的情况乡村都应该掌握。”

在2020年疫情暴发期以“硬核防疫”著称的河南省,1月7日,豫疫情防指办内部下发的2021年1号文件就是农村防疫方案。方案要求,引导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工作人员、边境地区工作人员、来自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新近入境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和隔离点工作人员等非必须不返乡,必须返乡的需持有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河南省项城市三店镇纪委书记朱玉峰回忆,在核酸检测尚未普及的2020年春节,当地有不少返乡人员。镇上没有通铁路,政府派人在唯一的高速公路入口登记返乡者的身份证号、来处和去处,去处具体到村和街道。

25个行政村,每个村都设置了隔离点,凡是从疫情严重地区返乡的人员都要集中隔离,其余居家隔离。村里大喇叭用方言播放防疫措施,提醒村民戴口罩、勤洗手、少串门、少走动。

每个村也都设置了卡点,为来往车辆和人员测量体温。镇上1500多名党员,凡是有党员的家庭必须派出一人到卡点值班。此外还有360多名志愿者巡逻,防止有人走小道,绕过卡点。

2020年1月至3月,整个镇上没有一家办婚礼。丧事除亲属外一律不准参加,村干部全程跟随,保证每个人都戴着口罩。

卡点从2020年3月底取消,4月开始有人举行婚宴。“到目前为止,我们项城市还没有发现一起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朱玉峰相信,2020年的经验如今还管用,出现防疫盲区的可能性“非常小”。

“现在农村里对于外面回来的人的管理,都是比较成熟的。村干部在村里几十年了,知道哪些人在外地。”徐毓才说,很多农村都形成了村民群防群治的氛围,看见邻居家有人从外边回来了,会打电话知会村干部。

大数据也有助益。“你通过什么地方,在哪里扫了个健康码,数据马上反馈到当地疫情防控部门。”最近,徐毓才和同事有时一天接到四百多个电话,反馈监测到有经过河北的人到达当地,“然后我们再电话追踪,让他去做核酸检测。”

图片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农村地区进行全员核酸检测。2021年1月10日,一名村民在采样点进行采样检测。(视觉中国/图)

5

 “要高度关注城中村”


考虑到2021年春节,大量没有返乡的打工者会滞留城中村,吴浩提示,要高度关注城中村的防疫风险。

与传统农村相比,位于城市与农村接合区域的城中村人员流动频繁,且缺乏熟人网络,人口监管难度更大。“有的城中村人口倒挂,外来人口比本地居民多,群防群控的组织体系可能没把人口底数摸清楚,出现防控漏洞。”

距小果庄四十多公里的石家庄藁城区东刘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村主任刘欢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生活在该村的本地村民有约2000人,外来人员有1000多人。外来人员大多是在县城上班,租村民的房子住。

这几天,志愿者穿着红色马甲巡逻,“保证大街上看不见人”。对于本地村民,管理难度不大,但“外来户”却不一定听指挥。有时,志愿者领着外来的医生入户做核酸检测,“外来户”锁着门,手机也关机,完全联系不上。

这些外来人员的联系方式、工作单位、身份信息、房东信息等数据,过去村里并不掌握。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村里登记过一次,但随着人员流动,数据已经完全不能用了。这次,村委会组织近百名工作人员,又通宵登记了一轮。

有的城中村出现人口倒挂,外来人口比本地村民更多。

西安市铁炉庙村防疫志愿者权朝阳介绍,当地有2200多名村民,3000至4000名外来打工者,大多来自陕西省内。有的村民,一户建了四五层高的楼房,四十多间房用于出租。

2020年大年初一,村里接到通知,开始封闭管理。“有的(外地打工者)回来,说他在这住着。我们也不认识他,也不可能让他随便就进去。”发生这种冲突时,权朝阳就让他们给房东打电话,让房东来领人。

“农村人都熟,这是管控有利点之一。而人口倒挂的地方,可能连人口底数都没摸清。”吴浩建议,将城中村的人口摸排与疫情防控结合起来,“尤其要落实房东责任,通过房东联系租客。”图片

其他人都在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