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解放西:笑点出圈之后,我们渴望收获什么?

2022-01-18 星期二
「外在的感官刺激是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所能收获的直接快感。然而,对精神力量的追寻,却是感官冲击之下更具有艺术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母题。」
>>>
“您有新的警情,请查收!”
耳熟的提示音,同样的坡子街派出所,《守护解放西》第三季强势回归。
备受好评的前两季节目将日常警务工作从幕后搬到台前,在揭秘一线公安民警是如何巡逻、接警、办案的同时也公开了坡子街派出所受理的各类案件。在这些大事小情中,观众完成着自我想象与现实间警察形象的接轨,在观察民警工作之余,也观察着超出常理的“人间迷惑行为”。
(坡子街派出所)
上线一天,《守护解放西》第三季在B站已经突破了千万播放量,“守护解放西人均表情包”、“守护解放西和谭谈交通梦幻联动了”等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在弹幕中,网友们评价这部纪录片为“整活必备品”和“快乐源泉”。
痴恋00后男子还有了他的“崽”的85后“私生饭”、报警称以“修电视”之名被男性猥亵的全裸醉酒男、因非法贩卖笑气被抓入狱还不忘让家人寄书到看守所的男老大......这些令人捧腹大笑的“高能”案件,再一次使得《守护解放西》凭幽默出圈,收获“哈”声一片。
热播之余,第三季剪辑上新潮“抖”味的音效和魔性十足的花字却也引来了部分观众关于节目过度娱乐化的隐忧。当一档警务工作纪实片被浓缩为茶余饭后的“快乐源泉”,这一切是否有些本末倒置?

镜头内的接地气警情

镜头外的人间浮世绘

随着《守护解放西》的开播,基层民警的工作生活图景向观众徐徐展开。我们惊讶地发现,绝大部分的警务工作由鸡毛蒜皮的琐事组成,在一次次处理啼笑皆非的“奇案”时,能够窥见的更是同一时空下的不同人生故事。
深夜值班的警察接到报案称一名男子被另一男子以“修电视”之名拐走实施猥亵。经过调取监控,镜头记录下的却是醉酒男子跌跌撞撞跟着另一男子走向酒店的滑稽姿态。在民警的勘察之下,猥亵罪名并不成立。两人经过调解,化解了这次矛盾。

(被拉去“修电视”的男子)
提起《守护解放西》,或许很多人都会自然地联想到这部纪录片此前出圈的种种片段。
醉酒后大喊“整个长沙,我是老大”的15岁解放西一姐;因不满被称“四线演员”而与人街头争执打架的男偶像;一丝不挂从医院奔到派出所的酒后赤裸男......这些离奇、特殊的案情成为了网络上热转的“段子”,网友们在猎奇式围观“人间迷惑行为”的同时收获的是条件反射下最原始的快乐。
沿袭前两季的传统,诸如此类的神奇案件往往承担了本片中的大部分的笑点。上帝视角观看的观众往往能够在接受普法教育、提升自己安全意识的同时收获额外的消遣快乐。
透过这些案情,观众随着警察一起从事件的核心矛盾出发,去寻找对立的双方。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事件梗概。透过缩略版的呈现,我们看见的是鲜活生动的人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守护解放西》不是紧张刺激的警匪片,不是反转烧脑的悬疑片,而是一部扎根于生活的纪录片。它也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件告诉着我们“生活比电影更富有戏剧性”的箴言。通过观看,观众接触的是警情,感受的却是人间事。
出圈之后的《守护解放西》被贴上了“奇葩人类观察”、“快乐源泉”等标签。而民警们办案、工作的坡子街派出所,也成为了游客们来长沙必去的网红拍照打卡点。
(坡子街派出所成为网红打卡点)
警务纪实类节目往往会因“放不下身段”而难以吸引观众的观看,将繁杂、沉重的日常任务以多样化的方式展现在镜头前也确实需要主创人员的多方位思索。
《守护解放西》以娱乐化的表达和生动形象的剪辑手法实现了破圈突围,在了解青年观众阅片需求的基础上成功打造出了诙谐有趣的警务纪实片,也顺利通过了大众市场的检阅。

笑点出圈的思维定势

深度价值的逐渐消解


珠玉在前的前两季节目在为第三季提供清晰、完备的拍摄思路的同时,也留下了可复制性极强的出圈套路。在逐渐精美化的节目特效与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中,或许可以窥见的是将出圈之路寄托于笑点的思维定势。

比如,在第三季第一集中播出的“长沙85后女子私生饭式骚扰00后男子”就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

夜晚11:50,坡子街派出所接到一位女士报案称被男子殴打并监控。然而在警察的追问下,该女子未能给出证据证明确有其事。警察进行口头教育后,对其报案予以销警处理。

一天之后,上述事件中的“加害人”男子主动报警,称该女子撬其家门,骚扰自己已有三月之久。

警方对两人审问后得知,女子彭某36岁,育有两个孩子。男子刘某21岁,与女子此前并无感情纠纷。彭某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尾随跟踪男子,给男子发送暧昧短信,并多次散布刘某“抛家弃子”的信息,已经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也因互称“被骚扰”而多次报案。

(彭某称刘某对其进行殴打)

这样一种公开造谣+长期骚扰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事男子的正常生活,凭空出现的“孩子”也成为了他需要不断辩解、澄清的谣言。

然而,一团乱麻的现实苦楚,在片子里却被戏剧化地重构为女子对男子的无脑花痴与强行痴恋。顽皮滑稽的花字、俏皮生动的特效以及活泼快节奏的背景音乐都为严肃事件的综艺化呈现添了一把火。

(该片段节目截图)

在《守护解放西》的官博下,此事件的热评也大多停留在对女子出格行为的打趣上。

(@守护解放西 官博下评论)

不得不承认,丰富多样的特效和“抖”味十足的剪辑大大增强了事件的可看性,能够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兴趣看完全片,也人为地提炼出了这一场纠纷的矛盾与看点。

但是,从一桩案件到一则笑话,事件核心中对受害男子精神和生活层面都易产生极大影响的骚扰行为却被剪辑成为了死缠烂打式的求爱。一起沉重的社会事件被框定在了单纯的男女情感纠纷的范围内。

当观众以俯视的、猎奇的眼光观看这一片段时,关注的是被强调突出后的无厘头追求与求爱不得的骚扰行为,却缺乏了对受害者的同理心。

奇观化的表达也无视了报案人的苦楚。当真实的困境成为网络上的谈资,报案人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供人打量的“小丑”。一笑而过后,有关事件背后深层次意义的思考也难留下痕迹。

当然,我们发现《守护解放西》也依然在履行着自己普法、释法,进行法治教育的初衷。在第三季的片子里,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被专门请来结合具体案件进行法律分析,开启自己的“普法小课堂”。然而这样一种拼接式的片段组合往往也带着落差感,“画风清奇”的正片和一本正经的罗翔老师之间有种奇异的“不搭”。或许节目在二者之间的融合上还需要进一步作出调整。
(罗翔老师普法小课堂)
形式上的不断进化、剪辑上的精美都可以预见主创人员对这部纪录片的认真与用心。然而,就目前而言,《守护解放西》的破圈底色仍然是网感化的表达和紧密的笑点。除此之外,警务类型的纪录片又是否能拿出其他更具人文关怀与法治价值的亮点?

纪录片创作的进退两难

除了《守护解放西》,近些年还有一些警务纪实作品也曾进入过观众的视线。
《巡逻现场实录2018》是由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全国首档全景式警务纪实片,在记录一线巡逻民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勾勒出了基层“正义使者”们的伟岸形象。这一部作品在拍摄手法、后期剪辑和叙事结构上都遵循了典型的纪录片创作方式,以纪实为主,没有过度花哨的娱乐表达。在满足观众窥私欲的同时,呈现了真实的警察工作流程,同时也为观众进行了相应的法治教育。
(《巡逻现场实录2018》)
虽然本片在豆瓣获得了8.9分的高分,其所能吸引的观看人数却并不算多。传统的表达方式和以解说词为主的叙事模式能够较好地呈现事件原貌,却缺少了趣味性与故事性。因此,这部作品也未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讨论。
与此相反,网生代的纪录片在创作上往往关注人间烟火,以平民化的视角呈现大城小事,以娱乐化的表达来狙击“Z世代”的娱乐偏好。以B站青年为主力的观看对象乐于通过弹幕造梗、玩梗,年轻化的创作方式迎合了他们的喜好,也为作品出圈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B站正着力打造一系列网生代纪录片)
如今的纪录片创作似乎正陷入了这样的一种两难:严肃性的作品难以破圈获得更大的热度,娱乐化的影片却又在笑点之外难以留下深度内容。
创作出路的难寻让不少创作者陷入迷思。虽然很难在一时之间摸索出什么是真正的正确方向,但至少我们知道有哪些是警务类型的纪录片所应该避免的。
外在的感官刺激是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所能收获的直接快感。然而,对精神力量的追寻,却是感官冲击之下更具有艺术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母题。绵密的笑点可以缓解一时无聊,但在笑过之后,我们总需要再去思考什么。
不同于真人秀,纪录片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价值和教育意义。它对于生活的呈现可以是活泼的,也可以是沉重的。在差异化的呈现手法之外,我们渴望看见对事实的尊重而不是真实的消解,渴望获得精神的洗礼而不是笑过之后的荒芜。
精彩幽默的片段可以帮助纪录片出圈,可以获得大批拥趸。但或许,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笑过,然后呢?
(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