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导演们的小作文|贵圈

2021-02-27 星期六

                                                                    

文 | 弟片牌

编辑 | 露冷
出品 | 贵圈·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神榜:哪吒重生》导演赵霁和《侍神令》导演李蔚然在微博发布“小作文”,坦陈这些年为了作品呕心沥血,希望观众不要抛弃他们,呼吁增加排片。

 

长文发布当天,2月21日,这两部电影的当日票房分别排在春节档7部电影里的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哪吒重生》总票房3.25亿,《侍神令》总票房2.37亿,加在一起,正好超过排在倒数第三的《熊出没·狂野大陆》。

 

两位导演很沮丧,字里行间能察觉到已逼近他们承受力的极限——赵霁开篇就说,有位重要搭档离开了团队,李蔚然说终于撑不住,失眠了。

 

22日,《侍神令》的排片从3.1%上涨到3.3%,《哪吒重生》的排片保持不变,依然是6.4%。可见,两篇小作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种微弱的变化,仅仅是市场的自然波动而已。

 

很显然,他们已经做到字斟句酌,尽可能态度诚恳,文笔流畅,感情充沛。但无论怎样拿捏词句,也总有藏不住的委屈流露出来。李蔚然“借古希腊哲人的拟句:对于认真作品的无情,是伟大观众的权利”,赵霁更是搬出自己8岁侄子的赞美,“特别精彩,特别精彩,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了”。


 《新神榜:哪吒重生》的导演赵霁把侄子的观后感发在微博上

导演对排片和票房不满,在社交网络上表达情绪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但多数集中在文艺片上。2016年制片人方励为已故第五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直播下跪求排片,开风气之先。那一跪,跪出来8000多万票房——这才是真正的“跪求”。彼时确实产生了一定的猎奇效应,但那之后,众多片方再模仿这一套路,均以失败告终。


今年年初,文艺片《小伟》的导演黄梓发了条微博,不求排片,而是自掏腰包买了100张电影票,送给想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小伟》第一天上映票房不到1%,最终票房144.8万。

 

去年11月,万玛才旦为作品《气球》在朋友圈发文,争取排片。“这个排片,别说让人心疼,简直让人蛋疼!”一贯温文尔雅的万马导演难得暴躁,引得文艺青年动容。而他此举得到的结果是,《气球》排片在1%到2%之间摇摆了十几天,最终收获668万票房。

 

 《气球》首映于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获评豆瓣2020评分最高华语电影N0.3


再往前,姚晨的坏兔子影业开山之作《送我上青云》,2019年也曾遭遇票房滑铁卢,上映第二天排片下滑到1.5%。即便有多位名演员参演,但冷门题材还是不受市场欢迎。导演腾丛丛发文求排片,之后的几天,排片果然稳住了——这背后,是姚晨亲自下场请发行方大佬看片,努力救场。最终,票房卡在3000万的门槛上。

 

仔细梳理这些年导演们的“小作文”,不难发现身为创作者的委屈,以及背后暗藏的逻辑:理想、情怀、不为人知的创作艰辛、被认可与被尊重的渴望,以及对飘忽不定的市场偏好带来的低声量、低排片、低票房的无奈。一句话,我都这么努力了,你们怎么不买账呢?

 

委屈吗?确实有点。尤其是商业片导演,夹在观众、资方、院线中间,既不占据文艺片导演那种天然的审美优越感,更不敢痛快地指责院线排片不力。他们此时以内容创作者的身份站出来发文求排片,更像是对发行方宣发工作的一种否定。

 

档期的选择是电影宣发的重中之重。从一开始,春节档7部电影里最惨淡的就是《侍神令》——虽说不是一登场就垫底,但它体量过大,成本超载。宣发上,首先,它距离郭敬明的《晴雅集》太近了。一个已经被大众“棒打”的作品,一个月后迅速出现了“孪生兄弟”,风险之大不言而喻,定在春节档上映,很难说是明智的选择。其次,除了在陈坤、周迅身上做明星配对的文章,我们几乎看不到关于电影本身的核心卖点。法师大战、酷炫特效,这些都没有印象。更何况,论起酷炫特效,春节档的《刺杀小说家》显然更占上风。

 

而《新神榜:哪吒重生》宣发上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题材上的共生关系。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两部电影不存在谁跟风谁的问题,但观众并不会这么认为。所有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投入过感情的观众,都一定会把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并用前一部的滤镜,来加倍审视后来的“跟风之作”。


观众是消费者,你不能催促他们立刻宽容。


▲ 虽然同为哪吒题材动画,《新神榜:哪吒重生》在美术风格上与《哪吒之魔童降世》截然不同


宣发没有解决的问题,两位导演的小作文也同样没有解决。他们聊了很多辛酸,但都不曾触及重点,也回避了在故事创作上的反思——因为一旦对文本进行具体的反思,问题就会滚滚而来。

 

电影,尤其是挤进春节档赛道的商业电影,向来都不是光靠创作者个人情怀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从产品思维角度来看,它一开始就必须考虑观众,考虑档期,考虑漫长创作周期导致的观众审美的变迁。如果一开始方向就错了,那么再好的作品也无法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更何况内容本身也没有导演自我感觉的那么好。

 

这个春节档,第一个打感情牌的是《人潮汹涌》的导演饶晓志。大年初二晚上,票房持续垫底的饶晓志搬出自己《无名之辈》的战绩——那部电影拥有漂亮的逆袭曲线。以此为例,他直接发出增加排片的“邀请”。

 

▲ 直到2月23日,饶晓志仍在跑影院宣传《人潮汹涌》

而恰好,大年初三早上开始,《唐探3》口碑下滑,《人潮汹涌》真的出现反转。这部从大年初一开始就票房垫底、票房预估只有1.5亿的电影,此后几天一路狂飙,单日票房超过号称春节档票房亏损分割线的《熊出没·狂野大陆》,预估内地总票房提高到5.57亿。

 

事实上,当《唐探3》预售票房是其他电影的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时候,行业就应该意识到,今年的春节档会是一个从非理性消费到理性消费的过程。逆袭的机会一定存在,只是会落在谁身上的问题。而这7部影片里,《人潮汹涌》和《唐探3》是最相似的,因为它们都是纯粹的喜剧。春节档的一贯规律是“唯喜剧与硬核主旋律不破”,恰好这一次,同场竞技的对手里没有《红海行动》或《流浪地球》。

 

所以说,《人潮汹涌》逆袭的根源在于类型,而不是导演喊话——但逆袭已经发生,对其他同为“后进生”影片的导演,也自然增加了压力。

 

本质上,观众差评或者不买账的来源,永远是故事不动人。也就是说,看完一部电影,观众在精神上是不满足的,在情绪投入上是稀薄的,是不想倾谈的。看完不聊,自然就没有扩散,没有声量,没有口碑。

 

定位不准、内容欠佳、宣发不利,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一部商业电影没能受到市场的欢迎。此时由导演出来发文求关注,类似于对已经决意分手的情侣说“我不能没有你”,是完全弄反了供需关系的推销,是失去效力的感情牌——但或许也是困境中的最后一个办法了。

 

春节档是商业电影综合实力的角斗场。这里从来不相信眼泪,更不会相信导演们的小作文。


* 封面图源自视觉中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实习运营编辑 | 一鸣

本文版权归「贵圈」所有
 回复「转载」获取转载说明
 欢迎转发朋友圈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