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苹果日报》停刊:这意味着什么?

香港《苹果日报》停刊

图像来源,Reuters

香港《苹果日报》在周三(6月23日)宣布,基于员工安全和人手考虑,午夜后即时停止运作,24日将会是最后一份实体报纸,网站将于午夜后停止更新。香港壹传媒旗下其他刊物与网上平台已先后宣布关闭。

这家有26年历史、香港剩下的唯一一家大型亲民主派媒体步向终点,外界视为香港新闻自由以及“一国两制”的终结;但香港政府与警方认为,执法行动与新闻自由无关,并指责壹传媒以新闻机构之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工作。

这个翻天覆地的转变仅在一周内发生,一周前的6月17日,500多名警察以《国安法》之名大举搜查壹传媒总部暨《苹果日报》报社、拘捕五名高层,短短几天,公司资产遭当局冻结,员工被允许可即日辞职,旗下刊物及平台相继倒闭。

在香港警方大搜查后翌日,民众纷纷抢购数十万份《苹果日报》以表支持,欧美政府、人权组织相继发声,但这些表态并没法改变壹传媒在尚未经历审讯定罪下就要倒闭的命运。

视频加注文字,

香港国安法:苹果日报香港总部再次被过百名警员大搜查 5名公司董事被捕

员工百感交杂

自从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去年因涉嫌违反《国安法》被捕后,集团内早已人心惶惶,政界一直有“《苹果》过不了七一”的说法,这次行动应验了这一预测,但一切发生得非常仓促,出乎预料之外。

陈先生(化名)在《苹果日报》做了十多年时政记者,当天警方搜查后回到公司,他回到公司看见自己桌子的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其与多名同事使用的几十台电脑和硬盘被警方取走,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为政权的狠心而愤怒,亦为香港可能再没有《苹果》而悲伤,但更切身的感受,是恐惧。

“这次是连采访资料也不放过,我并不介意你翻查我们的电脑,我们做的是正当采访,香港本应是有新闻自由的,但你这样不问自取,其实只是想制造白色恐惴,大家都很担心不知你想怎么样。”

香港警方指壹传媒大楼是“犯罪现场”,《苹果日报》多篇文章因呼吁外国政府制裁香港而涉嫌违反港区《国安法》,警方已获法庭手令去获取采访资料,呼吁外界与这些违法者划清界线,事件与新闻自由无关。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亦指,香港警方和保安局的行动与一般正常新闻工作无关,针对的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嫌疑行为,不能说事件牵涉新闻机构或其负责人就是打击新闻自由。新闻机构负责人也不能以新闻机构作为保护罩而不守法,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图像来源,EPA

在各界目击《苹果》短时间内有巨变之际,员工们曾为各种“更可怕”的消息和警告忧心忡忡。

香港《明报》早前引述相信是政府内部的消息人士警告,呼吁《苹果》员工“早走早着”。亦有消息称警方会对未辞职的员工执法。

《苹果》一名编采部员工黄女士对BBC中文如此形容这些消息:“大台这犹如一把刀在你头上,你不自行离开,就可能要与《苹果》一同负上刑责。”

6月23日,笔名李平、专门写社评的员工被上门拘捕,警方不排除更多人被捕。

编采同事人人自危,壹传媒集团容许员工无需按合约要求,可以选择即日离职,800多名员工中,很多人提早离开,提早的逃亡潮导致集团旗下一些平台要提早结束服务。

陈先生也是选择辞职的一员:“你会担心可能翌日清晨六点,就会有国安人员上门叫你协助调查,每天也在恐惧和白色恐怖之中,但每个人对那种恐惧的接受程度不一样,《苹果》的员工已尽最大努力守护新闻自由,撑多几天,也不见得对公司、对新闻自由有所改变。”

800多名《苹果》员工受到影响,香港媒体数量有限,估计能容纳他们的位置不多,陈先生慨叹,即使在其他媒体工作,享有的自由度会不一样,对工作的满足感也不一样,预料自己很大机会放弃自己多年的的传媒生涯。

这次事件最大的争议是案件尚未审理,壹传媒便因资产遭冻结而在短时间内被迫倒闭,而当局亦没有公开哪些文章违法,那模糊的红线,让新闻业界无所适从。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讲师陈惜姿对BBC中文表示,香港失去壹传媒,最大损失是整个香港社会,在香港议会体制里没有了反对派的时候,媒体本身应该可以有监察的作用,但《国安法》的阴影导致行业唇亡齿寒。

“损失的会是成个香港社会,议会没有了反对派,传媒本身应该可以有能力监察,但现在因可能犯法的阴影而受影响,若媒体失去监察的功能,香港会变成怎样?”

图像来源,Reuters

《苹果日报》有什么不一样?

《苹果日报》在香港有26年历史,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整个香港传媒市场和生态。外界对这份报纸的第一印象和认识,是其夸张的标题与图片,其市场主导经营手法,针对非精英的市场,吸引了大批读者。

壹传媒经常被人提告,有些涉及诽谤、有些涉及隐私问题,历来多宗案件有输有嬴,而近期,《壹周刊》公开艺人张柏芝儿子的出世纸被罚款。

另外,壹传媒一些报导手法,例如曾向受访者付费,或是花钱购买偷拍片段等等,都被外界批评有违新闻采访原则。其中最著名包括1998年报道一名香港男子的妻子自杀后不久,到中国大陆寻欢,最后被揭发《苹果日报》记者向对方提供报酬,换取拍摄男子寻欢的照片。

这些具争议的采访手法,成为亲北京阵营支持关闭壹传媒集团的理据。

但民主派阵营眼中,壹传媒成功的不是营商手法,而是“不畏强权”的立场。

视频加注文字,

黎智英被收押前对BBC说:“这只是安稳地过我的生活。但如果我坐牢,我就是有意义地过我的生活了。”

《苹果日报》在1995年创刊,那时候正值香港即将经历主权移交之时,其创刊报头写上“每日一苹果,冇人呃到我(无人骗倒我)”,当天社论说:“我们要办的是一份香港人的报纸……不怕九七后情况有变吗?我们怕,但我们不愿意被恐惧所威吓。我们更不愿意被悲观所蒙蔽。我们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因为我们是香港人!”

香港中大高级讲师陈惜姿对BBC中文表示,壹传媒是最早做调查报导的香港媒体,其出现前,其他主流媒体倾向“以客气方式”做新闻,向各界给足面子,但壹传媒“够胆、不畏强权、不怕得罪人,只要报导值得做也不怕打官司,调查报导很出色”。其他媒体也意识到壹传媒对调查报导的力度,而纷纷设立侦查组、调查报导组。

过去壹传媒凭其调查报导获奖无数,例如早年揭发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宣布加大汽车首次登记税前偷步买车避税,梁锦松因而下台;2018年,《苹果日报》2018年曾报道香港一条新建铁路线的承办商建造车站时没有跟随标准建筑,影响车站结构和安全,香港政府要就事件作出调查。

陈惜姿曾在壹传媒工作超过十年,她说集团不惜成本投资调查报导令她印象深刻,例如《壹周刊》曾经调查一名地产界人士的资金来源,不惜花费十多万去查许多单位背后的业主,后来揭发银行和他私通,香港防贪部门廉政公署要作出行动。

图像来源,Reuters

“如果你不花钱做前期调查是做不成这些调查新闻的,你花十几万港元去找一个随时做不成功的故事,其他媒体怎会愿意,但壹传媒就是愿意给资源,让同事去追查值得做的故事。”

陈先生则对BBC中文表示,在《苹果》担任记者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其“不畏强权”的作风,吸引很多“吹哨人”愿意向《苹果》提供独家资料,因为相信《苹果》愿意侦查下去。如今壹传媒没有了,可以让读者信任会作跟进调查报导的媒体又少了一个。

陈先生则说:“在《苹果》的同事不会把新闻工作当作一份工作,而是要发挥第四权的作用,一旦没有了一份敢于批判的媒体,那些社会问题也会存在,如果官员、企业隐藏不当行为,媒体未能揭发,损失的会是香港市民。”

《苹果日报》在香港的公信力向来不算高,但近年来,不少香港传统传媒企业被有中国大陆背景的资金收购,开始自我审查,在“反送中”示威报导中也有所避免,《苹果日报》成为众多传统媒体中,唯一一家公信力程度提高的媒体。

陈惜姿说:“《苹果日报》的出现是体现香港的自由,现在《苹果日报》终于都没有了,这意味原来已经容不下反对声音,说好的‘一国两制’,必然令人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