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动物演员们:蟑螂也有专人清点

2022-02-18 星期五

事情已经过去些日子了,《当家主母》的猫终于还是成了薛定谔的猫。网友们怀疑猫真的死了,片方百般否认却也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不管怎么说,小白猫在剧里死得确实非常真实。而该剧主创,包括国内一些影视工作者,在对待动物演员时的声誉,也确实不怎么样。否则大家何必非往坏处想?


《鹰眼》里Lucky的“独眼”是用CG实现的


不管怎么说,大家这么关心一只小猫的生死,是件好事,意味着时代的进步。毕竟二三十年前,我们的电影导演还把炸军犬上西天(《犬王》)、推活马下悬崖(《悲情布鲁克》)当作“艺术的献身”“真实的代价”来显摆呢,现在总算知道这种事得藏着掖着了吧?


其实让动物来表演没那么难。只要你找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就成。就像电影里挨刀子吃枪子儿都是假的,没人想过要“为了艺术的真实”而动真格的吧?你可以给演员化妆,可以在他们身上装血包,可以用剪辑来糊弄观众,可以用CG来认真地糊弄观众……总之,办法有的是,拍电影的目的不就是让假的像真的吗?


《惊奇队长》的Goose由Reggie扮演,他(没错是公的)还有三个替补演员:Archie, Gonzo和Rizzo


同理,不伤害动物也没那么难。只要你对一条毛茸茸的小生命怀有最基本的怜惜和悲悯,只要你别把它当成没有生命的道具来随便作践。对于动物,我们人类确实没少干食肉寝皮的事,但我们同样也知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问题是,“专业精神”和“人文关怀”恰恰是我们的某些剧组最欠缺的东西,甭管是对待猫还是对待别的什么。话说到这儿也就甭拉艺术的大旗做虎皮了。无非是懒而已,无非是不舍得花钱而已。当所有的办法都要么费钱要么费事,要么费钱又费事,他们自然就相中了墙角那只流浪猫。


可是动物演员,它也是演员啊。动物的命,它也是命啊。



在好莱坞,如果一部电影需要动物演员,制片人或者该片的制作设计师、艺术总监之类,会给专业的驯兽师打电话,阐明自己的大致需求,同时把剧本寄给驯兽师。通过阅读剧本,驯兽师对动物演员需要做出哪些表演也就心中有数了。在这一阶段,驯兽师还要根据需求来决定动物的品种,比如剧本里写着“一条狗”,那么究竟是柯基、泰迪还是拉布拉多?一般驯兽师会把种类缩小到三种之内,这样在寻找动物时的效率就提高了很多。


《星际牛仔》的Ein


很多驯兽师喜欢去流浪动物庇护所挑选动物演员——那里大多是被主人无情遗弃的宠物猫狗,这样也可以帮帮那些可怜的小东西。拍《哈利·波特》系列时,驯兽师朱莉·托特曼为巨人海格的狗“牙牙”准备的演员全都来自庇护所。



其中一条拿破仑獒犬尤为值得一提。当朱莉第一次见到它时,这只大狗已经瘦得皮包骨头,被主人以“有暴力倾向”的理由遗弃。这个借口差点毁了它的“星途”,毕竟片场有很多儿童演员,谁也不敢承担这样的风险。但朱莉没花多少时间就看出,一切无非是主人养了狗又半途后悔,或者嫌开销太大的借口而已。



和人一样,动物演员也需要试镜。驯兽师把备选动物送到剧组,由导演来决定(通常要看眼缘)最终留下那只——或者说,哪几只。因为小动物毕竟不比人类,它们会累、会热,或者干脆突然闹情绪“今天老子不演了”,这时候就轮到替补演员救场了。


所以同一个角色最好准备至少三只“演员”。这也要看具体情况,像当年拍《小猪宝贝》时,足足使用了46头小猪。



选好动物演员就要进入训练阶段了。通常为一部电影训练动物演员要花四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因此必须在影片投拍之前就开始。训练动物无疑是件需要大量耐心和专业技巧的工作,但如果总结成几个基本要点的话,却也不复杂。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服从训练开始。以狗为例,驯兽师要不断下“坐下,别动,躺下,别动”之类指令,直到与狗之间形成高度默契。


然后要训练狗向指定的标记物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在实际拍摄时驯兽师往往不能直接在动物身旁下命令,需要它们自己去“跑位”。标记物一开始可以比较明显,比如一大片木头之类,逐渐缩小成树叶、石子之类不会在镜头里穿帮的小物件。不过如果是猫就容易多了——用激光笔一指就成。


大多数情况下,“奖励”是训练动物的最关键机制。奖励应该尽量在动物完成指令之后给予,通常是食物,也可以是拥抱和爱抚。在此基础之上,驯兽师会利用响片(clicker)。这是一种按下去能发出咔哒响声的小装置,可以建立起条件反射机制。这样,每当动物听到咔哒声,对它们而言便如同意味着:“这次做得好!奖励马上到。”当然,驯兽师会控制每天奖励的食物量,不然把动物演员吃成超重可就不好了。


钱老板的新片《忠犬》(不是《世界末日》那种)


所以说,动物演员并不是真的在“表演”,它们只是遵从驯兽师的指示而已。这里面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如何让动物的眼神与演员和镜头互动?驯兽师从远处拿一根系着食物的长杆子吸引它的注意力即可。如何让动物叫?起初它们关住,然后起身离开,等它们叫时再带着食物回来,多次重复,直到建立“驯兽师离开——狗就叫”的条件反射。


根据电影需要,动物演员可以千奇百怪,从阿猫阿狗到棕熊灰狼,从猴子猩猩到鹦鹉蜥蜴。训练不同动物的方法和难度自然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最好训练的动物毫无悬念——必须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同样作为宠物,和我们相处少了几千年的猫就难多了,毕竟狗天生希望讨好人,而猫却从来需要被人讨好。


“克鲁克山”和它的驯兽师朱莉


比如前面提到的驯兽师朱莉,她在为《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训练赫敏的大黄猫“克鲁克山”时就大费周折。还记得片中,克鲁克山叼走了伸缩耳那场戏吗?



这组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花了驯兽师足足三个月,直到拍摄时她也依然心里没底,还好那天猫老师心情不错。


不过对朱莉来说,《哈利·波特》系列里最难驯的动物还不是猫,而是猫头鹰。“猫头鹰要两个月才能掌握的动作,渡鸦两星期就能教会。”她说。有趣的是,电影里的“鸟演员”大多不是在真飞,而是借着大风扇吹出的风在滑翔,剩下的交给摄影机和绿幕就成。当然,让它们习惯这一点也并不容易。



最后有必要明确的一点是,影视作品里那些动物发狂、攻击人的场面,其实都不是真的。动物演员们并没有真的发怒或者失控,也没有哪个电影驯兽师会训练动物们做攻击人类的行为。它们只是在跟驯兽师嬉闹,哪怕有时会显得太过投入。


在拍摄时,它们“攻击”的也是驯兽师,或者布置好的道具(比如一个绿色的塑料球)。后期再通过剪辑和绿幕等手段将驯兽师抹去,将道具替换成CG,让观众误以为被咬的是人类角色。实际上,在拍《权力的游戏》时,还有几只扮演冰原狼的狗因为“不够凶”而被剧组嫌弃了呢!


“阿多”克里斯蒂安·奈恩和呆萌的“冰原狼”


善待动物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之共识。影迷朋友应该注意过,每部好莱坞电影片末总会有一条“没有动物在本片拍摄过程中受到伤害”(No Animals Were Harmed)的声明。


有时候片方也会借“善待动物声明”开玩笑(《波普先生的企鹅》)


不过即便在工业体系高度成熟的好莱坞,“善待动物”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早期电影中不顾动物死活,甚至故意杀害动物的例子并不罕见。1903年,爱迪生为了推广自己发明的直流电,抹黑竞争对手特斯拉的交流电,用交流电活活电死了一头大象,以证明其危险性。这一过程被胶片记录了下来,堪称史上第一部虐杀动物的电影。


后来西部片和史诗片盛行一时,这两种类型电影中最不可或缺的动物——马,真的遭了不少殃。因为这些电影往往有大量骑马、赛马或者骑马作战戏,动辄就是硝烟弥漫、群马奔腾的大场面,马匹在这种激烈而混乱的环境中很容易摔倒,而一匹因倒地而骨折的马所面临的下场往往就只有人道毁灭。


《宾虚》


比如1926年的史诗片《宾虚》,在拍摄全片最高潮的古罗马战车比赛一场戏时,竟有超过100头马匹倒地不起,继而被处死。更令人发指的是,《宾虚》和一些早期西部片故意使用一种可以绊住马腿的装置(诨名“Running W”),只要骑手一拉绳子,马就当即倒地,以实现“人仰马翻”“牛仔中枪”之类效果。这就无异于主动伤害动物了。在《宾虚》引发爱护动物群体的抗议之后,这种装置才逐渐从电影工业中消失。



但好莱坞并未停止漠视动物生命的行为。直到1939年的西部片《荡寇志》迫使一匹马从二十多米高的悬崖跌落摔死,激起了广泛的民愤。这个时候,成立于1877年的动物保护组织“美国人道协会”(American Humane)站出来带头抗议。重重压力之下,电影大佬们终于低头。从1940年起,美国人道协会开始监督美国电影和电视的拍摄过程。


从此动物演员的待遇才日渐改善——不过这个过程依然挺漫长。实际上,“No Animals Were Harmed”这个认证声明真正得到广泛普及,已经是80年代的事了。其契机同样是一部因伤害动物而触犯众怒的电影:1980年的影史著名票房惨案《天堂之门》。


该片拍摄时直接将美国人道协会拒之门外,协会无奈之下,只得诉诸舆论的力量。他们首先开了场面向国际的发布会,将该片对待动物的种种劣迹公之于众:头被割开脖颈放血的公牛、数头被开膛破肚的母牛、数匹死于一场战争戏的马(其中一匹被直接炸死),以及残忍的斗鸡场面……人道协会还组织大家在该片首映时,到好莱坞乃至全国各地的影院门口抗议。


《天堂之门》


这件事算是让好莱坞见识到了人道协会的能量。随后他们又与美国演员工会、美国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等工会组织达成协议,获得监督授权,而且是美国唯一的一家。跟工会签合同无疑是个妙招,因为老板们可不敢招惹工会,假如敢不拿动物演员当回事,连“人类演员”都不会答应,那你的电影就甭想拍了。


如今,所有在美国拍摄的影视作品,都要有人道协会派出的专人在场。他们将视情况给出“没有动物在本片拍摄过程中受到伤害”之认证。所有动物演员都处于严格的保护之下,甚至包括人见人恨的蟑螂——在拍《黑衣人》时,威尔·史密斯一脚踩碎的其实是装了黄芥末的小口袋。每天拍摄结束后都有人负责数蟑螂,确保一只不少。矫枉过正?总好过放任自流。


不过这种保护也并非总是万无一失。根据近年来一些媒体的披露,有的大制作电影会得到人道协会的网开一面。明明有动物受伤甚至死亡,电影还是拿到了认证。


比如《霍比特人》拍摄时有27头动物死亡(片方称这些死亡的动物为150只不在片场的常驻动物中的部分,死因都是自然死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使用的老虎演员差点被淹死——这都不妨碍它们在片尾打上“没有动物收到伤害”。


大量使用CG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依然需要真老虎


毕竟,好莱坞现在已经是人道协会的重要资金来源,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难免留下了可乘之机。


或许长远来看,技术才是最彻底的解决之道。过去在拍动物受伤害的场面时,一般会用道具假动物,再借助摄影和剪辑来遮掩。在CG特效几乎以假乱真的今天,何不干脆用“数字动物”来代替真正的动物呢?其实电影工业早在二十余年前就开始了类似尝试,像《101条斑点狗》《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都曾在一些动物出场较多的大全景里,用CG斑点狗、CG松鼠来滥竽充数。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这些松鼠是真的


迪士尼也用《狮子王》证明,现在拿CG拍个《动物世界》完全没问题,只要好莱坞愿意的话。



是的,只要拍电影的人愿意的话,只要他们愿意多花钱多费事让动物少担风险少受罪的话。可是,这么说来,问题岂不又回到钱上来了?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