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言:与中国“对决”还是“共存”?日美会谈后,日本似乎作出选择……

2021-03-28 星期日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言】

3月12日,美日澳印四国首脑第一次召开了网上会谈,“四边机制”(QUAD)成型。

“四方机制”虽然没有点中国的名,但谁都知道会谈的焦点是中国,牵制中国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紧接着16日,日美外长加防长在东京举行了“2+2”会谈。从日本媒体的报道来看,这次图穷匕见,矛头所向只有中国一国。

最近一直以报道中国负面新闻为主要采编内容的《朝日新闻》,16日发表的社论题目为“日美澳印会合,构筑了维持稳定的框架”,大大赞扬了“四边机制”。

但到了17日,“2+2”会谈让这家报纸多少感到了某些不安,社论的题目变为“日美2+2,与其对决不如建设共存基础”,基调忽然缓和许多,文章最后用几分无奈的口吻谈道:“倡导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很难得到大多数国民的理解,而日本被纳入到美国的对华战略中,置身于美中军事对立的最前线,这绝不可行。”

美国是日本的军事同盟国,但在经济上日本与中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朝日新闻》虽然没说要日本与中国“共存”,但把文章看了几遍,不和中国共存,在本文中也就找不到其他与之共存的国家了。

在新冠疫情到来后,日本政治家寄希望于“民度”(国民素质),除了发现金外,几乎没有拿出像样的抗击疫情对策。时至今日,既没有疫苗,也没有可以治疗的有效药物,唯有留下截至3月18日44万9727人确诊、死亡8690人的记录,医院几乎陷于崩溃状态。

好在媒体与执政的自民党内阁的宣传方针百分之百保持了一致,通过连篇累牍地报道中国负面消息,隐去中国确诊人数不足日本四分之一且死亡人数更少的事实,让日本政府保住了面子。

但反华厌华,与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挑战中国并非一回事。

3月18-19日,中美两国外交高层将举办会谈。而值此之际,日本全方位“挑战”中国,有些出乎媒体意料,连《朝日新闻》这样的媒体也开始质疑日本政府的做法了。

“四方会谈”首次首脑会议(资料图/彭博社)

安倍是“四方会谈”的始作俑者

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将首相一职“禅让”给了从未做过地方长官、也没有当过大臣,对地方及中央行政无任何经验的安倍晋三。上任伊始,安倍晋三立即访问中国,将小泉时代因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而陷入冰点的中日关系做了调整,开启了对华“融冰之旅”。

我们更多时候看到安倍在扭转中日关系上发挥的作用,对他提出的“日美澳印战略对话”则重视不够。

很多中国的所谓日本问题专家、媒体人,认为日本不具有构思战略的能力。他们更愿意看到安倍在调整中日关系上的“壮举”,对其出于保守政治家的本能、心底与中国格格不入的本质则尽量视若无睹。

安倍一方面迈出了与中国之间的破冰之旅,但另一方面并未忘却牵制、孤立中国,上任后旋即提出了组建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菱形包围中国的对话体制,对中国又拉又打。

当然,四国对话需要有些内容。在安倍之前,曾任过首相、在安倍内阁担任外务大臣的麻生太郎提出了“自由与繁荣之弧”战略,即从日本到澳大利亚,再往上将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印度及俄罗斯周边小国包括进去,组建一个包围中国的弧形包围圈。

安倍2012年12月再度入主内阁后,通过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走了一条与小泉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开通过历史问题与中国民意相对峙的外交路线。在对华政策上,他发展了“自由与繁荣之弧”战略,将“自由开放的亚太”(FOIP)装入2006年提出的日美澳印战略对话机制中,强调四国具有相同的民主主义价值观,在这个价值观的基础上牵制中国,与中国形成对立态势,而日本本身在亚洲牵头与中国对立。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资料图/日媒)

安倍这样做,是因为一直有种危机感。

尽管安倍不希望看到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这一天的到来,但不熟悉经济的安倍,仍然感觉到这个态势不可阻挡。有些“过激”的日本学者,甚至计算了经济发展状况与中国超越美国的时间。

明治维新以后的百余年,日本一直是亚洲的经济大国,不过比起看到中国在经济规模上超越日本,日本更不愿意看到中国超越美国。所谓阻止中国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安倍必须立即推进并发展曾经设想的四国对话机制,让其逐步转变为明确与中国对立的“四边机制”。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