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Aves》主编杨樱:我们为何要创办“小鸟”?

2021-01-15 星期五

图片

文学杂志《小鸟 Aves》在2021年初上线。《小鸟 Aves》主编杨樱在接受“一见读书”采访时,回答了这些问题:现在做文学杂志不怕“不合时宜”吗?如何盈利?什么是“好的写作者”“好的读者”?




一见读书:为什么叫“小鸟”?


杨樱:“小鸟”这个名字其实起得非常快。好像一瞬间,我们一位同事提出来叫“小鸟”,所有人都同意。这个意象大家都是有统一认知的,觉得一只鸟在天空中,代表自由,自由自在,所以大家都挺喜欢。

图片

 

一见读书:纸媒纸刊溃败的时代,做文学杂志不怕“不合时宜”吗?

 

杨樱:文学是否合时宜,说实话不该由我来说,因为文学不是一个新的东西。文学是有人类以来一直有的领域,是人类的一种传承方式,本质上是讲故事,有故事才有人类,这是大家的共识。

 

很久以前,早在筹备这个app之前,我们就觉得,当下大家对文学的态度,有一种很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你拿文学当一个消遣,另外一方面觉得文学不重要,就好像大家特别爱谈生活方式,仿佛文学是附着于某种生活方式上的一个不重要的东西。文学变得很边缘,不管是写作者还是爱好者,还是本来应该把它严肃对待的人群,在内心都把它归在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我们觉得这是不应该的。

 

但事实上你要看整个市场上的话,文学各种各样的产品表现形式,的确是落后于现在正在发生的轰轰烈烈的东西,所谓互联网时代也好,或者其他节奏感很强的当代性的东西。这是我们觉得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个地方。所以我们觉得提供一个在手机上的,大家能够友好地和文学在一起的产品,有它的必要性。

 

手机上这个产品的界面肯定要友好直观,清晰,让大家能够读得舒服,用得舒服,然后,是一本杂志在移动互联网上应该有的样子。这是我们设计时的一个纲领,尽量降低一切阅读的阻碍。

 

本质上我们希望提供一种隐性的东西。我希望这个App给人的感觉是,文学不再是边缘的,而是一个很活跃的东西,它有力量,可以介入大家的生活,是一个伴随性的存在,不是躲在角落里的存在,也不是所谓抱团取暖,大家在一个小圈子里互相鼓着劲,小富即安,不应该是这样。文学应该是可以拿出来的,很敞亮的一个东西。

图片

 

一见读书:“小鸟”和其他文学杂志的区别是什么?

 

杨樱:如果非要说我们跟很多产品的区别,从我个人作为一个读者的角度,而不是作为创办者的角度看,是我在市面上很少见到大声拿文学说事的。当然,《收获》《十月》大家耳熟能详,是一个既定存在,但你要说一个新的互联网产品,大声说文学这件事的还没有。

图片

 

一见读书“小鸟”是计划靠纯粹的好内容盈利吗?

 

杨樱:好的内容是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一个硬指标。订阅是一个很主要的商业模式。我觉得很多商业规划是一步一步完善,不是说我不做这件事或者我做这件事情,而在于你得知道你自己是谁。在我们定义我就是“小鸟文学”的范围里面,如果不提供一些自己心里过得去的东西,就没办法做别的,我首先要把这事给先做好。

 

我很难说现在已经做好了,因为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比如说,我不知道我跟哪些作者还有信息的不对称,肯定有很好的作者,肯定有很好的作品,肯定有很好的作品形式,如果我还没有发掘出来,就是每天的日常工作没做好。我现在去想着我要用所谓的文学,或者说我声称它是好文章的东西,去转化为某种像广告或者是其他盈利形式的东西,现在这属于本末倒置。

 

一见读书:听说已经有风投在找你们了?

 

杨樱:是有风投来问,我也没想到。因为我们才上线这么这么一点时间,这个都是很起伏,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反正大家挺关注。

图片

 

一见读书:有网友觉得“小鸟”app年费588元有点高,你们觉得高吗?

 

杨樱:我觉得还行,是在一个普通人力所能及范围之内,但市场极其广大,人群极其复杂,谁是“普通人”,什么叫“力所能及”?这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计较这个了。我只是按我自己的出发点去定这个东西。

 

其实我们原定的不是588,是相近的另一个价格,因为苹果应用商店有固定的定价选择,只能从中选一档,就选了588元全年。

 

一见读书:目前订阅的人多吗?

 

杨樱:从销售情况看,还挺令人欣喜的,大家并没有很介意付费588元订阅。有人说,这里有一个舆论的不对称效应,你看到有人抱怨这东西贵,所以你琢磨贵是不是一个事儿,但有很多人不觉得贵就默默付了钱,你也看不到是吧?从我们的后台角度看,还行,默默付的钱的人比我想象的要多。

 

我今天早上还在跟同事讨论,有些音频的定价其实是远高于我们,其实文字的信息密度要远大于音频和视频,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它依然是人类最有效率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是说纯文字的app就该少收点钱,没有这回事。

一见读书:“小鸟”今后有出纸刊的打算吗?

 

杨樱:纸刊就是另一个逻辑了。我们是做过纸刊的团队,有非常丰富的纸刊背景,知道这个东西可以怎么做,但暂时不会去做纸刊。我们每个月会聚拢成一个可以下载到本地PDF,如果读者愿意自己把它变成纸,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图片

 

一见读书:“小鸟”现在收到的投稿多吗?

 

杨樱:挺多的,的确是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我们小说是李静睿在主持,她现在有个口头禅,叫“我手上有个稿子我还没看”,她有一句话叫,“谁说文学没落了?看看我的收件箱”。稿子我们在看,在认真看,各种各样的虚构和非虚构,诗歌和小说都有。我觉得大家对待小鸟的征集是很认真的,很感动。

图片

 

一见读书:“小鸟”要“把更好的读者介绍给更好的写作者,把更好的写作者介绍给更好的读者”,什么是“好的读者”和“好的写作者”?

 

杨樱:不是说在我这里有什么标准,首先,“好的读者”“好的作者”是有普世标准的,就跟说什么是新闻,怎样才算写得好一样,你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但它是有一个公认标准的。讨论这个话题的人很多,从卡尔维诺到毛姆、斯坦纳,任何一个著书立传或者说是愿意看书的人,都探讨过读书和写书。

 

其次,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时间考验”跟所谓的经典是一个同样的,在同一个层次上。但我们说这事还是得拿出来说,原因在于,跟前面那个问题很像,但它是另一个事。奥登说,语言这个东西会给人一种错觉,因为人人都会使用某种语言,只要你会说话,你一定会使用某种语言。互联网降低了写作的门槛和发表的门槛,就跟它降低了很多东西的其他门槛一样,很多东西变得很容易,你一旦觉得它变得容易,就会觉得它不值钱。尤其当我们现在放眼全球,可能都把这个东西放在一个不太强调价值的一个环境里去谈论。

 

很多人都说过这个问题,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在她的演讲里也说,在影像时代或者说多媒体时代,你依然要强调文学的力量的时候,文学本身是不是做出了相对的调整,我拿什么样新的价值去吸引新的读者?我在想象力,在文本的叙述,在其他力量的组织方式上,是像以前一样,还是说我有一些新的办法能够让读者的注意力重新回归到文本上来,我觉得这是可探究的,所谓“好的写作者”或者说“好的读者”,是对这种探究本身有兴趣的人。

 

我们很愿意跟读者,跟我们的作者群体,保持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相对诚实的态度。我是谁?我写得什么样?我是不是愿意在一个相对公开的标准里评判我自己?或者让别人来评判我自己?我不是在一个小圈子里被人捧着,或者说是我不是在一个固定的阅读范围里,我只看这一些,我愿意往一个陌生的地方走,探索更多我不知道但我很想知道的东西。这种流动性是我们愿意强调的。

 

再就是对文学或者写作,有敬意在里面。就像我刚刚说的,既然你知道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那你得承认,它其实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手艺活,手艺活在我们互联网时代倒是越来越得到重视了,任何加上“手工”两个字的东西就会变得更贵。其实文学就是一个很手工的东西,你可以用机器写诗,可以用机器写小说,但是它还不具备那种取代性,它是手艺活儿。

 

虽然互联网降低了文学的门槛,但是二八法则还在,虽然有80%的人进入你的视野,但永远有20%的人是写得好的人。这里面不会像互联网上这种很蓬勃的状态给人的错觉一样,有那么多人在写作,就有那么多人写得好。就像投稿的那个问题,有很多人在投稿,但二八法则就是这样,我能筛出来,好的稿子就符合这个定律。

图片

 

一见读书:您主管的是《小鸟》的非虚构部分,这几年随着纸媒纸刊的减少,非虚构创作者的生存是不是变难了?

 

杨樱:我想说的是,从来没有容易过。如果认真对待非虚构写作,它就是很难的,容易是不正常的。从大环境来说,竞争一直很多。我们可能有我们的一些特殊情况,但它不是一个变得更难或者更容易的问题,这可能和很多人想得不一样,但是我愿意说的是,可以写的东西从来没有减少过。以前挺多,现在还是挺多的。我们是一个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极其丰富的社会,你要写什么都行。我一直觉得挺可惜的是,很多写作者认为没什么好写的,或者说想写的东西都被人写过了,这是不对的。

 

一见读书:想以非虚构写作为业的年轻人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杨樱:我可能要说一个不太友好的答案,就是非虚构写作不是一个年轻人的职业。年轻人是要有多年轻?我觉得比如说你要界定为大学毕业,刚踏入社会这种年轻,或者说毕业后稍微再加个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年轻,我认为一个人是不是应该以非虚构写作为职业起点,有待商榷。

 

我个人觉得,他应该先做点别的,对社会,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直接一点,不管是哪种方式的直接,其实就是做一个具体的工作,然后知道这个世界如何运转。但知道这个道理,不是光通过工作本身,是通过生活来接受的,生活包括很多东西,包括你的阅读,你对自己的要求,你的职业本身,你愿意去给自己增加的社交等等,它构成了某种阅历,在这个阅历之上你才可以去完成相对比较合格的非虚构写作。

 

当然你不包括像谁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惊世的非虚构作品,但这里有一个比例,如果你非常确定自己就是那样一个天才的话,就勇往直前去做。但如果你没有那么自信的话,我觉得阅历是一个打底的东西。因为非虚构写作某种意义上是形成你对人类生活的某种切片的一个呈现,你必须得先理解人类是怎么回事,人类的生活是怎么回事,然后才可以去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把这个东西给写出来。它最终也是一个手工作品,你一定要用你的方式去写东西,它不是一个可以很简短地,跳过很多步骤,直接形成一个震撼人心的结果,没有这种事儿。它当中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化的过程,你才可以把它变成某种作品写出来。

 

当然,如果一个人他有一些特殊性,就是另外一回事,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需要相当程度的积累,积累可能最难的点并不在于我有意识地去把非虚构写作作为我的人生目标,而是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就像吃饭和喝水一样,我每天都做一些必须的事情。然后有一天写出了一个不错的非虚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朴实的职业状态,不要给自己设立一个我靠这个东西赚钱,靠这个东西把这个写作变成了一个影视剧这种目标。这种也行,我觉得这是另外一种,不是我要谈的那种非虚构写作。◾️


采访 / 王祎

编辑 / 郭大路




”一见读书“是梨视频出品的原创短视频+图文,聚焦读书和读书人。

欢迎订阅“一见读书”的微博:@一见读书BooksAlive

欢迎下载梨视频app订阅:一见读书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