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妈的一切》:是好哭,但太顺拐了

2021-09-21 星期二


2021年9月20日 | 总第2633期

好丧啊。

中秋节,却没有一部“父母双全”的电影可以看。

《峰爆》和《关于我妈的一切》,自我牺牲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肉眼可见的好哭。

尤其是《关于我妈的一切》,整个影厅都是此起彼伏吸鼻子的声音。

前后左右男男女女都在哭,大家的纸巾都没带够。

如此浓烈的情感密度酿成的催泪弹,长达2小时,确实很难抵挡。

但催泪并不能掩盖问题,电影的缺陷太过明显,甚至让人一度怀疑,这是很多年前的剧本。

以母爱之名,问题尽显

《关于我妈的一切》刻画了一位典型的中国式妈妈。

季佩珍(徐帆 饰)是家里的主心骨,她尽心尽力照顾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忙忙叨叨地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她耐心照顾着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婆婆(吴彦姝 饰),她关心女儿(张婧仪 饰)的爱情与工作,她帮扶和资助生活困难的弟弟,她与丈夫(许亚军 饰)相濡以沫。在查出恶性肿瘤后,她的生活面临巨大挑战,但却仍然操心着其他人的生活,尽力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母亲形象,季佩珍几乎是所有人的母亲。

她是女儿的母亲,操心女儿的一切;也是她老公的母亲,将老公惯成甩手掌柜,甚至她要去丈夫单位让他领导将丈夫从急诊室调出来;她也是她婆婆的母亲,她像喂养小孩一样喂养着婆婆;她也是弟弟的母亲,一直在给弟弟擦屁股。

很难想象,都2021年了,我们竟然还在刻画这样的女性角色。

而让人最担心、最可怖的事情也发生了。

电影后半段,完全变成了对自我牺牲式母亲的歌颂。

电影通篇在塑造着一个前现代式的、默默牺牲的传统女性形象。但同时,个别旁逸斜出的设计,又总是隔靴搔痒地迎合符合时代潮流的“政治正确”。

因此,整部电影的观感,非常拧巴。

比如,在妈妈帮助女儿出气的段落,她看见了女儿的需求并表示了尊重。她对女儿说,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工作,可以把那个牌子扔掉。

这个段落的设计,有些母亲内在觉醒的意思,可你又会发现,这样的人物转变逻辑并未贯穿始终。它仿佛“灵光乍现”,然后就没下文了,母亲在自己的生活中还是一如既往。

再比如,最难以让人忍受的结尾——母亲对女儿说,你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可季佩珍没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全是为了一家人,她结婚前的科学研究所的人生历史匆匆提及。她前一句还说着,“这是我的选择”,后一句就接着“女儿你可以做你自己”。

季佩珍没有在生病期间感悟出这种“可以做你自己”的人生道理,她生病前后的人物形象没有任何转变,最后劝慰女儿只会让人顿觉突兀,像极了在一篇毫无逻辑的文章后,加了一段政治正确的阐述。

很明显,最后是为了找补,强行加了价值观输出,大概是怕被批判吧。

我们时代的母女关系,应该如何书写?

《关于我妈的一切》不是一部让人愉快的电影。

徐帆给人很强的压迫感,女儿的叛逆带着些脸谱化,总之不是讨喜的一对母女。

从更深层意义上说,《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塑造了季佩珍式超人妈妈的“母性神话”——母亲似乎永远有能力化解子女的苦难,她们任劳任怨,爱自我牺牲。这遮蔽了母亲这一角色,以及母亲与子女关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所以,非常讽刺的,“关于我妈的一切”中的“一切”,只给我们了一个非常狭窄和肤浅的外壳。

这个外壳,其实就仅限于描述妈妈“管孩子和家管得有多宽”,没有挖掘妈妈日常背后的心理。妈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看了个寂寞。

当然,电影还是有一处亮点的。

我认为,可以称作这部电影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地方——塑造了一个“知三当三”的女儿形象。而且,面对女儿的小三人设,母亲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宽容,她体谅女儿在北京独自奋斗的寂寞,而非一味责难她。

这是唯一溢出刻板人设体系、溢出传统价值判断的地方。

更进一步说,母亲视角下的“我的女儿是小三”其实才真的是一个颇有勇气、颇为标新立异的故事起点。如果在这个框架中去书写不一样的、非传统的母亲形象,多有新意啊,大家又是多么乐意看下去啊。而不是现在这般,观众们被灌输长达2小时的对任劳任怨母亲的歌颂。

《关于我妈的一切》,也让人想到一个非常有意味的问题。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聚焦母女关系的优秀电影文本并不多。

对比中国电影中的父子叙事,至少可以找到一定基数的影片,最不济,大家至少也能把李安的“父亲三部曲”cue出来。但反观,母女叙事,要去追溯,我们发现能在脑子里有印记的,也就是这两年的《你好,李焕英》。

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接受上,女性表述始终游离于中国主流电影的视域之外,突破只是在最近几年。

2019年似为转折性的一年,电影中失落的女性表述渐次浮出水面,争取着表达、确认和质疑自身性别的可能。

同时,中国电影银幕上也集中出现了一批由女性导演创作的表现母女关系的影片。

比如,2017年杨明明执导的《柔情史》,2019年杨荔钠执导的《春潮》,以及2021年春节档的《你好,李焕英》。

此外,还有一些影片虽然并未将母女关系作为故事主线,却在呈现女主角原生家庭环境时,细致表述了母女两代人相处的状态,包括《再见,南屏晚钟》(相梓,2019)、《送我上青云》(滕丛丛,2019)、《过春天》(白雪,2019)等。

这些电影,使我们深受触动的地方,也是其成功之处,即母女关系书写的多元性。

《柔情史》提供了一种“共生型”母女关系的样本,一场略带荒诞感的拉锯战,看似“角力”,却更接近于两只“困兽”彼此助力生存的情绪宣泄,母女相爱相杀、彼此影响。

《春潮》塑造了一种“对抗型”母女关系,较之《柔情史》,纪明岚与女儿郭建波的关系剑拔弩张,两人“你死我活”的决斗贯穿始终。

而《送我上青云》中的盛男与母亲梁美枝,《过春天》中的佩佩与母亲,《少年的你》中的陈念与母亲,《兔子暴力》中的水清与母亲曲婷......甚至,包括诸如电视剧《小舍得》中南俪与母亲的关系,都是一种“倒置性”的,女儿“反哺”母亲形象的设计,体现得颇为明显。

《你好,李焕英》更是一个阶段性的“症候式”文本。

它以50亿+的票房创造了奇迹,此前几乎没有人料到,一个关于妈妈的故事,能搅动如此大的波澜。

同时,它的成功,也抬高了同题材电影打动观众的情感阈值。像《关于我妈的一切》这般的影片,却回归了前现代。

哪怕是《李焕英》这般毫无女性意识的女性题材,它也找到了一种青春叙事的角度在重塑妈妈的形象。何况它还埋下了一处情节反转、精准狙击观众内心的设计。

它选择以“姐妹之情”重塑“母女”的情感逻辑。

以及,那个反转,母亲早已“全知”了一切,她佯装不知情成全着女儿的心意。于是,女儿对母亲的补偿行动,实际上再次化作了母爱的深沉表达,就这一点上,没人能抵挡得住。

为何它如此“顺拐”?

《李焕英》的亮点,恰恰是《关于我妈的一切》的弊端。

后者是如此老气横秋,又是如此顺拐。

你猜得出开始、猜得出过程、猜得出结尾,它是如此不经看。

影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脸谱化的,中国式父母、中国式子女、中国式夫妻、中国式姐弟、中国式偶像、中国式职场,全都是清一色的刻板俗套。

围绕妈妈展开的母女、夫妻、婆媳、姐弟、病友关系和延展全都可以预知,几乎没看到人性的层次与陡峭,指哪打哪儿,一点出人意料的地方都没有。

或者说,它的逻辑,就是“用情感绑架逻辑”。

比如结尾,安排女儿继承妈妈梦想的设定,毫无逻辑可言,甚至让人反感。

电影前期铺垫的诸多矛盾,最终是因为各个人物知道了主人公绝症的极端情境,而变得迎刃而解。所有真正有意义的对抗性矛盾都匆匆融化在疾病的不可抗力里,煽情的过度演绎和眼泪的泛滥成灾,淹没了理性凝视。

相比韩国原版对人性阴暗面的刻画,国产版过于和谐,家庭悲剧性自然削弱,社会意义被剔除了。

同样与母亲生离死别的《你好,李焕英》,有脑洞,有喜剧包袱,而《送你一朵小红花》有青春男女向死而生的恋情,《滚蛋吧,肿瘤君》有夸张化、漫画式的形式感和人物性格。在相同的沉重题材下,这些影片的文本处理更轻盈,也更好看。

“母爱颂歌”情感书写,在与集体经验的对接上,实在是太乏味了。

【文/洛神】
往期推荐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