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苏炳添半决赛和决赛成绩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2021-08-02 星期一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王勤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有时候,当外行的声音太大,往往内行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在刘翔称霸110米栏的那几年,主流媒体反反复复炒作“黄种人”概念,反过来忽略了一点——刘翔是跨栏运动史上最适合当作教科书的运动员,他的跨栏技术堪称完美到爆,哪怕是在高手对决中,你也觉得刘翔是飞过栏架,而对手是“跨过”、“跳过”栏架。

任何体育项目要想取得优异成绩,技术,尤其是细腻的技术掌握,以及一些技巧性的突破,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太多人把注意力放到诸如“经济腾飞改变了国人DNA”(可是为什么中小学生体质下降了?)等话题,也会让已经有了领先优势的技术研究停滞不前,在一个天才人物谢幕以后就像是永久失去了项目竞争力。这样就不是体育大国的作为了,因为体育大国的含义是持续的积累和稳定的产出。

中国游泳先于中国田径取得突破,尤其是本届奥运会,在没有孙杨的情况下百花齐放,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成绩说明中国游泳在技术积累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能力实现“量产”。

回到苏炳添的奥运战绩,现在网络上立即又冒出一股声音,说半决赛到决赛的休息时间不够,太不利于黄种人了。这种话说得真是够酸,刚才黄种人胜利了,立即又主动去承认黄种人体力不如人。这样的讨论有多大个意思?

实际上,苏炳添的半决赛佳绩和决赛没有跑出个人最佳水平,都是和技术有关的。这里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解析。

1211270146_1627739103318_title0h.png

帮助苏炳添从中国短跑第一人迈向亚洲第一、奥运决赛历史突破,有一个关键点:他在2014年更改了起跑脚,尽管这对于运动员来说意味着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但最终这换来了成就。

半决赛苏炳添跑出个人最佳成绩9秒83,打破亚洲纪录,这一跑可以说是把他的个人特点、技术突破发挥到了最佳水平。

技术突破到底在哪里呢?可以说,苏炳添实现了一个奇迹——小个子成为世界级的百米飞人。

严格地说,男子100米被非洲裔运动员垄断的说法并不正确,实际是被西非裔的运动员垄断。西非后裔拥有特别的大长腿,博尔特就是历史最佳代表。

奥运历史上一个“小个子”百米冠军是身高1.77米的加拿大运动员本∙约翰逊,但他立即就因为禁药问题身败名裂。

从起跑器的摆放,都可以知道苏炳添的腿长和他的对手们之间的差距。一个身高只有1.72米的运动员,不管他是什么人种,要想进入奥运男子100米决赛,都是极难极难的,进入一次,就是一个神话!

小个子运动员只拥有一个优势:他们在起跑以后的加速更快,可以用更短的时间进入最快步频。但是他们的劣势在100米比赛中也实在太明显——当对手的步频也进入最佳,后程跑就只能眼看自己被对方追上。博尔特的大长腿和潇洒迷人的后程跑,就是这个道理。

通常来说,小个子运动员一般会在60到70米左右被对手追上和甩开,最后30米完全无能为力。但是苏炳添在半决赛中跑出了极好的战略,这必定是他进行针对性训练的结果(具体的细节和为什么当由运动员本人来讲述才合适)。奥运男子100米金牌得主雅各布斯是在最后10米才终于缩小了差距,他的半决赛成绩稍逊于苏炳添。

通过对比决赛成绩,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苏炳添跑出半决赛一样的9秒83,他至少可以拿到银牌。但为什么苏炳添在决赛中显得明显要吃力很多呢?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决赛100米的起跑阶段,并且对比半决赛100米的起跑阶段。

英国运动员休斯抢跑被罚,当时我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安,尽管是所有运动员都被“闪了一下”,但我认为这可能对非常需要在起跑和前半程跑出自己节奏的苏炳添影响最大,对更擅长后程跑的对手影响更小。

技术发挥和心理直接相关。另一个问题在于,决赛对手竞争力强过半决赛。在决赛起跑之后,苏炳添发现自己不仅没有优势,还略有落后对手,他有明显的迈大步倾向,节奏明显受到周围的运动员带动,而不是他在半决赛里的致胜战略——尽快达到自己最佳步频,争取在前半程取得一些优势。

这个角度说,一个1.72米的小个子被一帮大长腿对手带上了节奏,竟然也跑出9秒98,其实是实力非常高了。但这可能也是苏炳添未来在继续寻求精进的时候必须总结的经验:如何尽最大努力跑出自己的节奏,不受任何一种情形干扰。或许他还需要争取参加更多的高水平比赛,在这样的比赛中去提升抗干扰能力。

单纯从运动和竞技的角度说,苏炳添的半决赛录像永远都值得热爱田径、想要在田径场上取得成绩的青少年学习(不仅是中国青少年)。这场半决赛不仅是一个神话的诞生,同时也为小个子短跑运动员指出了一条路:战胜长腿运动员是可能的,关键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