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裁判,为什么只有他们在风口浪尖?

2021-01-12 星期二

图片


今天文章的音频

CBA裁判,为什么只有他们在风口浪尖? 来自苏群 16:00

北京和深圳的比赛,再一次将CBA裁判推向了热搜,以这样的方式上热搜,并不是CBA希望看到的。


有读者在我微信公众号后面留言,问我为什么好久不写CBA了?我回答说:“第二阶段热点不多,而且球迷的兴趣都在裁判身上,而写裁判对CBA的形象是不利的。”


当CBA热点不多时,裁判成了观众和球迷眼中最大的热点。一个国家级的篮球联赛,主角理应是球星,他们才应该以英雄的形象占据舞台中央,而不是裁判。CBA如果天天炒裁判的话题,联赛的形象就陷入负面,一旦CBA变成一个负品牌,那些赞助商怎么办呢?


所以,我宁愿不说,不写。


没有多少人了解CBA的裁判,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了解CBA的裁判。CBA不像NBA,毕竟是身边的联赛,有很强的地域性,而NBA是以追星来区分球迷的。和追星一样,地域性会让球迷失去理性,只要吹罚对自己的球队不利,他就是对手的同伙。


图片


其实,每个赛季裁判都是CBA热议的话题,为什么这个赛季,他们格外站在风口浪尖?我总结了以下一些原因——


图片


CBA受疫情影响中断,上赛季却成功地在青岛和东莞复赛,不仅在体育界创造了良好的示范,而且给全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当时,CBA复赛堪称楷模。两个多月后,CBA在诸暨开始新的赛季,虽然同样是封闭,但为什么反响有天壤之别呢?


图片


大家都为球员封闭在一个固定的场所打球而觉得不易,但没有人了解裁判过的是同样的封闭生活。封闭意味着你哪儿都不能去,每天两点一线——酒店、赛场。号称西施故里的诸暨我去过,美景如画,但这并不属于球员教练和裁判。据我所知,只有球队总经理因为业务可以经常离开。


CBA总共69名裁判,只有6名是职业裁判,工作关系在CBA联盟,其余多在高校和中学。这些裁判如果进入诸暨园区,很多以“阶段”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进了就别想出来。据我了解,至少有五六名裁判从这个赛季开始至今,没有离开过园区。6名职业裁判有3人因为呆的时间太久、压力太大,选择了休假一周,这也意味着另外3人从来没有休息过。这个赛季开始到现在,有3名裁判临场执法时受重伤,不得不被替换。


如果你认为戴口罩和两点一线是全部压力,那就错了。其实,CBA裁判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有压力。球迷挑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来自联盟。CBA在新赛季开始前提出四个“重点执行”,其中之一是“加强管理”,也就是管理场上的不规范行为,比如球员的违体,教练的抱怨,我称之为“严打”。这个“加强管理”,既通知了裁判团队,也通知了教练,也就是说,教练都知道这个赛季会管得很严。


很多球迷来问我,为什么这个赛季那么多的违体和技术犯规?因为裁判有巨大的压力。


CBA把竞赛和裁判的管理分得很清楚,去年10月,资深国际裁判乔龙升从主管裁判的职位上退下来,成为普通的技术代表,裁判管理重新由技术官员负责。现在的裁判,分为ABCDE五档,跟绩效奖挂钩,其实就是每场2000到4000元的差别。怎么区分这五档呢?就是“正判率”。我始终没有打听出“正判率”的标准,但有一位裁判给我发了这样一条——


“经裁判办公室确认,裁判员XXX全场比赛正判率低于83%,根据‘CBA联赛错/漏判认定标准及绩效考核办法’,被认定为‘个人较多错/漏判场次’2次。如出现2次,将被提醒、警告。”


83%是正判率的及格线吗?不得而知。但CBA每一场比赛都有监评员,过去坐在记录台上,现在是直播的屏幕前。他们都有先进的仪器,哨响一次,按一下正确还是错误。你认为CBA不管裁判,让他们胡吹,真的是大大的错误。


图片


但CBA真的是不管裁判,我的意思是,当裁判们处于风口浪尖的时候,联盟没有站出来替他们说话。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向NBA学习,因为NBA也从来不替裁判说话,但NBA有裁判报告。CBA的裁判报告,从季后赛北京对广东第一场以后,就再也不公布了。


2017-18赛季山西主场对新疆,最后时刻出现争议,CBA第一次将裁判报告公诸于众。从此以后,如果比赛最后2分钟分差在5分或5分以下,都会出台“裁判报告”。按照国际惯例,不会将裁判的处罚公布。


图片


出台“裁判报告”的好处,是用专业的评判平息舆论风波。那些对规则不了解的球迷,顶多说一声“你这时候出来说话,有什么用呢,也改变不了结果”,然后一哄而散。


但这一哄而散才是最好的结果:首先,他们认为CBA至少出来说公道话了;其次,哪怕有争议,他们也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专业的判断,不再吹毛求疵;第三,球迷可以根据裁判报告比对录像,更直观地学习规则和精神,共同提高。


但是,从上赛季的季后赛广东对北京大逆转后开始,裁判报告消失了。


我咨询过CBA,想知道为什么没有裁判报告了,得到的答复是裁判报告还有,但只限于内部监评。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球迷觉得CBA黑箱操作,不敢发裁判报告。


我不知道北京对广东那场比赛发生了什么,但裁判报告从公布到收回,实在是大大的失策。你可以从来不公布,但不能有了公布的习惯又撤销,甚至不做任何说明。这次北京和深圳的比赛,CBA为了证明裁判的执行正确,先后接受了新华社和央视的采访,裁判总监杨茂功对规则进行了释疑。自媒体可不管这些,满世界抖音和视频,俗话说“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但CBA有没有自媒体的管控能力呢?


北京深圳那场比赛之前,还有一个视频在网络窜红,那就是杨鸣跟主裁判叫屈,说:“我是教练我站起来都不行?”


视频:“我是教练我站起来都不行”网络版


郭艾伦反击上篮,裁判吹了青岛队防守犯规。郭艾伦认为,这应该是一次投篮犯规,可以直接罚球,但裁判认为不是投篮犯规。正当郭艾伦在争辩时,镜头一换,到了辽宁队的队席,48号裁判给了主教练杨鸣一次警告。


杨鸣说:“你为什么警告我?”48号裁判说:“刚才那种情况,你不要站起来,站起来就是技术犯规。”


杨鸣惊呆了,指着自己说:“我是教练我站起来都不行?”裁判说:“不行……(上前跟总经理李宏庆说话听不清)就刚才,前面那种情况。”


短短的十几秒钟,被剪成各种版本在网络上流传,在抖音这种短平快的平台上,最流行的是“我是教练我站起来都不行?不行”。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短视频,我第一个反应是,一定发生了其他事,否则裁判不会直接了当地说“不行”。于是我找到了48号裁判胡吉,询问原委。


胡吉说:“现在这手机网络,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我2009年就是国际裁判了,能不知道教练可以站起来?网上视频看上去是杨鸣在抱怨郭艾伦这个球,其实我警告的是上一个球他的反应,就是梅奥那个投篮被打掉。


“当时,球被打掉以后是往上的,而且我在闭角,所以没有吹,另两名裁判也没有吹犯规。但是这个球太快了,青岛队反击以后没有投进,辽宁队直接打反击,然后郭艾伦被犯规。


“梅奥球被打掉时,杨鸣在场边喊‘这球还不吹’,但因为辽宁队在退防然后打反击,我没来得及过去。郭艾伦被犯规以后,我借这个机会警告他,像前面那种情况,你如果站起来大声抱怨,我可以直接给你一个技术犯规。


“但是媒体只剪那两句话,有的甚至把别的裁判说的‘跟你没关系’也剪到一起。赛后公司也询问了我当时的情况,我如实汇报,确认我当时没有问题。”


下面是更完整的直播版本,前后连起来看,才能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形——


视频:“我是教练我站起来都不行”完整版


球迷热衷于网上的短视频,拿教练和裁判的种种对峙场面寻开心,殊不知在这样的浪潮之下,CBA这两年好不容易由姚明改革扭转的良好形象,又开始被蚕食。


与此同时,被忽视的是规则的普及和教育,CBA一次又一次错失整体提高球迷素质的机会。


北京和深圳的比赛,最后时刻通过录像来判定一次漏吹的违体犯规,CBA的规则是允许的,杨茂功特地接受采访做了解释。但是,如果第一时间有了裁判报告进行说明,就不用等那么久,任由各种视频和自媒体新闻在网上流传。


CBA规则枯燥,烦琐,很少有人愿意完整阅读,他们大多数通过直播解说来了解规则知识,但我们的直播受NBA很大的影响,有些错误的理念不断传播。比如,“比赛最后时刻,把决定比赛的权力交给球员”。这是听上去非常有道理但语焉不详的一句话,如果最后时刻发生了明显的犯规,或者严重的违体犯规怎么办呢?


上赛季CBA出台了一份规则的《特殊规定》,其中涉及录像回放的条文中有下面这一条——


图片


现任CBA裁判总监杨茂功对北京和深圳比赛最后时刻使用录像回放补判违体做了解释,事实上,这一条正是起于杨老师在四年前的一次临时决定。


2016年2月季后赛北京主场对新疆,曾发生一个事件,当时孙悦跳起投三分,落在李根的脚上摔倒受伤。当时没有初判(意思是没有响哨),全场哗然,主裁判杨茂功临时决定看录像,补判了违体,这在四年前我那篇《CBA裁判:原来是这样的存在》中有记载。杨老师事后跟我解释说,首先这的确是一个违体犯规,需要严格杜绝,其次,虽然规则没有录像补判这一条,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如果放过这个犯规,现场球迷有可能闹事。他的临时决定,现在写进了CBA的规则。


这个《特殊规定》明确说明,裁判的判罚要遵守“过程导向”,不能受比赛剩余时间、犯规次数、主客场的影响。


图片


除了最后一分钟强制使用录像回放判断疑难之外,裁判员每场比赛可以有3次主动回看录像的机会,随着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看录像的次数越来越多。


有一位国际级裁判跟我说,现在裁判员的心理压力太大了,稍有一点名气的裁判,都被球迷贴上了标签,而CBA联盟对他们“正判率”的要求,更让他们宁愿借助录像,来保证“正判率”。


但是,由于CBA裁判有年龄限制,国家级到50岁以后就不让执哨,国际级也只有到55岁,必须转为技术代表坐记录台了。虽说技术代表是当组裁判的领导,但至少不用承受临场巨大的心理压力。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几位老裁判退出一线,有一位老资格的国际级裁判明明可以再吹几年,却主动选择退居二线当技术代表。


那位国际级裁判跟我说,现在CBA的裁判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断档现象严重。年轻裁判需要比赛来积累经验,有老裁判带着经受考验,但现在不少人过早地被推上U1甚至主裁判的位置,而这些位置始终在风口浪尖。



图片


图片


如果漏过下列文章


请点击图片和标题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