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孤味》,拍出中国家庭的隐痛

2021-02-27 星期六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900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慕斯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这两年,台湾电影像是有复苏的意思。隔段时间,就出一两部能激起些讨论的电影。早些时候有《大佛普拉斯》《阳光普照》《血观音》等,去年年底的金马奖颁奖典礼之后,《孤味》《无声》《同学麦娜丝》等几部热门影片也受到了关注。
作品出了不少,但稍留意就会发现,接连几部口碑较好的台湾电影在幕后团队和演员配置上重合度极高——这波台湾电影的复兴势头,是那么一小撮人张罗起来的。
在最近这波台片里,《孤味》挺戳的。台湾电影热闹时期的杨德昌的《一一》,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前几年张艾嘉的《相爱相亲》,两年前钟孟宏的《阳光普照》……台湾人擅长拍家庭和亲情片,这是一直以来的传统。
《孤味》也是一部家庭片,是导演许承杰的长片处女作。从这部电影里,找得到台湾家庭片的叙事传统,也能看到新一代台湾电影人对“家庭”和“婚姻”的态度。
很多人会拿《孤味》与李安的《饮食男女》做比较。算起来,导演许承杰还和前辈李安有点渊源。两人都是台南人,《孤味》的故事就发生在台南。许承杰的父亲是李安爸爸的学生,他本人和李安一样,在纽约大学学电影,毕业后,自己写剧本,自己做导演。
《孤味》的故事在人物设置和叙事上也的确与《饮食男女》有很多相似之处。
《饮食男女》的开场,李安费了很多功夫拍大厨父亲在家张罗的那一桌菜。所有细节都在为观众讲述关于父亲的性格和背景:一屋子的厨具、餐具,极其熟练、精湛的厨艺,父亲对这一桌菜的重视与后出场的三个女儿的意兴阑珊形成鲜明对比。

《饮食男女》剧照

《孤味》里,陈淑芳饰演的母亲也有这么一个欲抑先扬的开场:母亲林秀英一进菜市场,小商小贩们就对她恭恭敬敬。林秀英眼里没有人,只有摊位上的食材,多数时候只看不说话,选定了就离场,商贩们赶紧给打包好,鸡鸭鱼肉都跟着她走。偶尔有商贩想耍点小滑头,林秀英也不多说,就瞪着眼睛看对方,对方立马就怂了。
这是个强势的母亲,容不得半点马虎,控制欲也很强,即便在自己七十大寿的早上,即便已经说好把餐厅交给小女儿经营了,林秀英也放心不下,总忍不住亲力亲为。
除了有个相似的开场,《孤味》里的林秀英也和《饮食男女》里的父亲一样,身边有三个个性不同的女儿,女儿们都或多或少地与母亲有一些隔阂。
与《饮食男女》不同的是,《孤味》的故事在时空上有了限制,一场死亡和葬礼成为整个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大背景。
在母亲七十大寿当天,医院传来消息,父亲去世了。宴席还没开始,一家人先聚在了停尸房里。父亲的尸体横在中间,像是一条三八线,母亲独自坐在一边,从三个女儿手中争夺来了外孙女做同盟。这时,观众才知道,死去的是个负心汉,过去这些年,他不理老婆、孩子,独自在台北生活,还有一个情人。这个人还是丈夫、父亲,但早就和这个家庭没什么关系了。
《饮食男女》的故事是朝向未来的,《孤味》的故事更像是转过身,朝向了过去。这个突发事件成了推动故事中所有人物成长,与过去、自我和解的动力。
以葬礼推动和升华故事的电影很多,家庭题材尤其喜欢用。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用一场葬礼为几个姐妹带来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麦曦茵的《花椒之味》开场,父亲去世,三个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同父异母的姐妹相见,在一起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父亲。《孤味》里父亲的死对三姐妹的影响没那么大,它带给母亲的迷惑和不甘更强烈。
“孤味”是个台湾方言,意思是一个餐厅只卖一款食物,也用来形容对人对事的专注态度。
林秀英一生的得与失都可归因为“孤味”。从摆路边摊做炸虾卷到开了间当地出名的餐厅,她做事勤勤恳恳,一个人养大了三个女儿。“孤味”的态度用好了就是专注,过了就是固执。面对早已心不在这个家的丈夫,她捉过奸,原谅过,也容忍过,即便对方人已经离开了,她也赌一口气,坚决不离婚。
甚至丈夫人已经死了,她还心有不甘。虽然嘴上说着“照常吃饭”,但心里没放下过和父亲之间的爱恨。
她不同意按丈夫遗愿,把葬礼安排在台北,坚持要自己操办。不同意小女儿用丈夫后来的戴墨镜的照片做遗像,坚持用年轻时的照片——那是对方和她在一起时的样子。丈夫晚年信了佛教,小女儿请人来诵经,她就找来道士做法师,在灵堂上和丈夫后来的女人“蔡阿姨”争起了主权,尽管后者并不在场。
这有点不符合现代独立女性的价值观:女人为什么要对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渣男念念不忘?人都死了还有什么不甘?为什么不离婚,为什么不放手?
这类疑问很政治正确,但作为一部电影,《孤味》就是讲了这么个不太新潮,但的确客观存在的女人的故事。它有很大的真实成分,因为母亲林秀英的人物原型就是导演许承杰的外婆,早在2017年拍摄的同名短片里,林秀英这个人物就已经塑造出来了。
《孤味》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讲述这个家庭故事。林秀英可怜,但她的过分执着和专制也影响了三个女儿的性格。
《孤味》是个多线叙事的群戏,留给每个人物的戏份都不会太多,这就要求电影在塑造人物上得很有效率。大姐陈宛青看起来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作为一个舞蹈老师,一开场就轻挑男学员下巴,和多年未见的老情人也能迅速打成一片。整个人物都有种有今天没明日的架势。老二陈宛瑜是个医生,老公也是医生,人有点刻板,看起来生活岁月静好。老三接手了母亲的饭店,和母亲住在一起,但似乎和父亲情感上更近。
电影里有两句台词戳穿了这个家庭的问题。一句来自老二的女儿,和《一一》里喜欢拍人背影的洋洋一样,很多时候家里孩子都是最“人间清醒”的那一个。“你们为什么都不把话说清楚?”的确,这一家从没认真沟通过。父亲骗了岳父公司印章,害得母亲家里赔了钱的陈年旧事,两人从未沟通过真正的想法,母亲还是从“蔡阿里”那听说的。姐姐乳腺癌复发,也瞒着母亲,原因只是怕母亲过分的关心和照顾让自己承受不来。
母亲一直觉得二女儿学医很好,小时候很乖,但从不知道她努力学习只是为了能不停得奖,这样爸爸就能经常出现,家庭看起来会和谐那么一点点。老三呢?因为母亲和姐姐们一直不告诉她家里的事,有个送了人的姐姐也不知道,反而记忆里保留了父亲慈善的一面,不理解母亲的执拗和委屈。缺乏沟通,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在为对方好的,这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孤味》能引起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句台词来自大姐:“我们都不是他,我们不能为他做的那些事替他道歉。但他已经死了,你放手吧。”这句话戳得林秀英很痛,几乎摧毁了她 “孤味”的信念,但也逼着她选择放手。
就像开头说的,一直以来,家庭片就是台湾的强项。太多珠玉在前,《孤味》很难超越。整体叙事结构和人物的塑造方式像极了《饮食男女》,也和拼凑父亲形象的香港电影《花椒之味》有相似之处。隐忍、原谅,然后放手的母亲林秀英被塑造得很扎实,但这款人物在华语电影里也不少见(甚至是最常见)。因为这个人物不够新潮,不代表先进女性主义的发展方向,就在价值观上批判电影,这不公平。但作为一个电影人物,林秀英的性格和命运确实有些陈旧了。
好在《孤味》很真诚,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真诚的情感还是挺打动人的。隔壁《你好,李焕英》支持这一观点。
END
本文作者:慕斯
微信编辑:同同

监制:L.L.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本周新刊「人类未来,用什么

点击图片,一键拥有它!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人类未来,用什么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