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021-06-20 星期日

复旦大学朱教授一篇悼念随笔,在网上引起一些争议。特别是一些人品卑劣的网红,水平差但又博出位乱做引申,让人不齿。


朱教授著作等身,扎实学问,可以说研究成果极大拓展了我们文明的深度。指导提携学生,人品有口皆碑。这篇原是朋友圈转发学校情况说明时,顺手写些文字悼念同侪,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同是学者,有些人学术成果不见多少,整日嘲讽酸讥,一时却也应和者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朱老师可能不会理会这些宵小的胡言乱语,但作为学生,还是有必要略作说明,以正视听。

互联网阅读,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碎片化。部分网友对这一小段文字的解读,集中暴露了碎片化阅读的弊病,一个叫不顾语境,断章取义;另一个叫强加语境,望文生义。

注:朱教授本就是朋友圈随手所发,甚至还有“忍者不寿”的别字。

朱教授这一段文字,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中学语文阅读训练——概括大意,大家觉得核心思想是什么?


我个人理解,不止是王永珍书记之死写悼词,也在讲一个“周围人口碑”与“互联网谣言”之间的落差。


那么就以部分网友要求的大白话来翻译一下吧:


王书记遇害之后十天有了“正视听”的官方说明。在这十日中,死者与凶手都不为一般民众所接触,因此事实“无从得知”,在此背景下,毁谤被害人的谣言四起。但只有复旦本校的师生,也就是真正接触过永珍老师的人,才不为谣言所动。这难道只是因为爱校心切而罔顾事实?实际正是因为永珍老师的人品口碑确实不错。


争议集中在“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这一句,很多网友理解成复旦师生爱校心切所以罔顾事实……同学们,划重点了,“此岂”什么意思?这是反问句啊!


好了,接下来到大家理解重灾区的几句了——

    君子之泽,三世不斩。

有网友开启百度模式,强寻语境,证明自己比专家有文化。这一句大家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只是化用句式与用词,表明朱刚老师的态度:君子德行对后世的润泽,是可以绵延不绝的。而不是“十日”的谣言可以冲刷洗净的。


最后一句——

    仁者不寿,吾侪所恸,求仁得仁,永珍安息!

文言文之所以比白话文难懂,是因为省略了很多关联词,让我们用一种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正常方式,来为这句做个翻译吧。


有仁德的人却没能得以善终,我辈都已经很哀恸了!(然而,)永珍教授一辈子求的是仁德,在周围人心目中口碑也确实证明了他是有仁德的,因此(即便未得善终,)也可以安息了!


“求仁得仁”出自《论语·述而》,我们来看一下原始语境,原文是子贡为询问孔子对卫国政局看法,类比伯夷叔齐。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孔子)曰:“古之贤人也。”

(子贡)曰:“怨乎?”

(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子贡)曰:“夫子不为也。”


此话背景:孔子当时在卫国。文中卫公是卫灵公的孙子。他的父亲即前太子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父亲回国与他争位。而伯夷叔齐其父孤竹君死后,遗命立小儿子叔齐,叔齐让其兄伯夷(古时应立长),伯夷尊重父命,互相谦让均不预结果都跑到了国外。


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求仁得仁”是争议火力集中点,同学们,阅读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啊!这里是用来形容王永珍老师的死亡是求仁得仁吗?


非也非也,是在讲其短暂一生的品行啊!!


王永珍老师的死亡在世俗理解中,当然是未得善终。然而他终身所求,是高尚的人品与德行,那么现实的口碑证明了他的德行,因此,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在古时,一直是文人很高的追求。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退思此语,抚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


作出曲解的人,要么是真的是语文水平太差,混淆“求锤得锤”、“求仁得仁”不同语境下天壤之别,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看懂了,却要鸡蛋里面挑骨头。


自媒体创造话题语不惊人死不休可以理解,但恰饭也要讲基本法,为了博出位,望文生义,胡乱引申,这招迎合了人类找优越的拉踩心态,确实屡试不爽。


正如《论语》同篇所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言极是。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