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konaut”往事:中国航天英语译名考

2021-06-20 星期日
本周,中国航天又向前迈进一大步。随着神舟十二号飞船的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当然,这不仅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成就,更是全人类爬出重力之井,迈向无垠太空的坚实一步。发射成功后,近来与中国航天事业联系颇为紧密的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和欧洲航天局(ESA)在推特上发来祝贺。
我在两条推文里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两家机构都使用了专指中国航天员的“taikonauts”一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astronauts”(宇航员)。
查阅一些资料后发现,“taikonauts”一词由中文“太空”的拼音和英语“astronauts”组成,最早于1998年由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提出,随后被另一名中国航天爱好者陈蓝发扬光大。其中故事,颇为有趣。
顺藤摸瓜,我也发现了更多和中国航天有趣的英语译名。由于语境和文化不同,这些译名呈现出别致的风味——比如“神舟”被称为“divine vessel”(神圣之舟);“天宫”被叫做“heavenly palace”(天国之宫);“天和”叫做“heavenly harmony”(天国的和谐),都是些颇具神性的翻译。
这些翻译,有些可以考据,有些可能只是某家外媒的一家之言。但我私底下认为,这些美感和神性兼具的翻译,代表着全世界航天人的一致浪漫——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因素横亘在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之上,但从太空往下看,地球没有国界之分。

“Taikonaut”往事

欧空局以及俄联邦航天局这次推特中使用的“taikonauts”,最早于1998年由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提出,由“太空”一词的拼音与航天员的英语组成。同一时间航天爱好者,现英文电子杂志“Go Taikonauts”创始人陈蓝也开始使用这个词,并被西方媒体接受。
我在网上查到了陈蓝的个人博客,其中记载了“taikonauts”一词出现的始末。
陈蓝创立的go taikonauts!网站,现在也一直在更新
陈蓝创立的go taikonauts!网站,现在也一直在更新
根据陈蓝的记述,1998年3月他创办了介绍中国航天的英文个人网站“龙腾太空”(当时叫Dragon in Space),建立了和国际航天界的联系。5月,当时国际上颇具影响力航天邮件组“FPSPACE”中有不少成员认为,英语中已有“astronaust”和“cosmonaut”这两个词来描述美国和俄罗斯(苏联)航天员,应该也有一个单独的词来称呼未来的中国航天员。
当时国际航天界的这一需求,可谓顺应时代。根据官方记载,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9月21日建立,1999年神舟一号的发射,正式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序幕。但早在1998年,国际上已有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传言。
此外,各国航天员称呼不同,是国际航天界的传统。经由美国航天机构登上太空的人员,叫做“astronaut”,词源是希腊语的“astron”(星星)和“nautes”(水手);俄罗斯(苏联)航天员叫做“cosmonaut”,词源是俄语单词“kosmos”(宇宙)加“nautes”。
如此背景下,陈蓝回忆说,1998年时有人编写了“sinonaut”(sino指中国)等词来形容形容未来的中国航天员。但他和时任俄罗斯太空新闻杂志《Novosti Kosmonavtik》主编伊戈尔·利索夫(Igor Lissov)讨论时,想到用“taikonaut”一词。
陈蓝给出的理由是:“因为,这符合用一个太空有关的音译词再加naut后缀的惯例,三个词也就具有了对称性。用“太空”而不用“宇宙”、“宇航”或“航天”,是考虑到造出的新词无论拼法还是读音都更符合英语习惯。”
虽然陈蓝当时已经把这一名称提交给利索夫,但并未在“FPSPACE”上发表,也未引起波澜。
1999年6月21日,陈蓝将自己的网站更名为“Go Taikonauts!”,便立即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和报道。
几天后,他收到马来西亚赵里昱(Chiew Lee Yih)先生的邮件,指出他1998年5月已经在网络新闻组“alt.space”里首先使用了此词,并给出了证据(链接)。查询后,陈蓝就马上在自己的网站里如实公布了他的名字,并指出他也是该词的发明人。
从此之后,“taikonaut”一词就慢慢被世界所接受。
陈蓝认为,有些新闻机构和个人在推广这个词方面,贡献巨大。“今日美国”(USA Today)和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分别在1999年6月28日和6月30日的报道中谈及他网站时使用了“taikonaut”一词,这是最早使用该词的主流媒体。
法新社(AFP)也从那时开始正式使用该词,而且频度颇高。英国航天历史学家,航天作家菲利浦·克拉克(Phillip Clark)和美国广播公司航天专栏作家、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程师詹姆斯·奥伯格(James Oberg)也坚持在自己文章中,及接受采访时使用这个词。“‘taikonaut’一词的普及,他们功不可没。”
此次不少主流外媒在涉及神舟十二号任务和天和空间站的报道中,也用到“taikonaut”一词。
《华尔街日报》报道中使用了这个词
《华尔街日报》报道中使用了这个词
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宣传部门在涉外译名上讲究严谨和准确,有严格的规范,因此包括新华社和中国国际电视台在内的官方媒体,本次报道中主要使用的还是“Chinese astronaut”一词,而非“taikonaut”。

“神圣之舟”和“天国系列”

除了“taikonaut”一词,官媒在报道中国航天装备的时候,也大多使用更为准确的拼音。但很多外媒和外国航天机构出于传播的考虑,往往会为这些装备增添注释,其中一些别有风味。
例如,神舟飞船在英语中的译名一般是“divine vessel”。根据查阅的资料,最早是NASA于2003年在介绍神舟五号飞船时,首次使用这个词。此后,外媒陆续用过“divine ship”等其他译名,但现如今已固定下来,皆使用“divine vessel”一词。
NASA历史文档
NASA历史文档
虽然“divine vessel”是神舟的直译,但当初中国航天人启用“神舟”这一名称的时候,寄予了更多美好的期望。个中含义,译名无法完全表达。
新华社2005年9月23日的报道中曾解释:“1993年,当时的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参加飞船研制的各单位发出了‘为中国飞船征集名称’的通知。很快,华夏、九州、腾龙和神舟等众多带有中国特色的名称被推荐出来,送到载人航天办公室。经慎重考虑,载人航天办公室建议用‘神舟’为我国飞船命名。
“从字面上看,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是‘神州’的谐音,象征着飞船研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是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大协作的产物;同时,神舟又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预示着整个中华民族都将为飞船的诞生而无比骄傲与自豪。1994年初,神舟这个名字最终从众多的方案中脱颖而出。从此,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有了名字——神舟。”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提空间站计划稳步推进。天宫、天舟和天和等词,逐渐在全球航天界打响名号,而这些译名统一与“heaven”(天国)有关。
这些译名的出处,倒是与中国官媒有关。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当晚,新华社对外编发的英语稿件中,首次将“天宫”翻译为“Heavenly Palace-1”,并解释说:“天宫,代表了中国人长期以来对天空中梦想家园的憧憬。中国民间传说中,天宫通常指太空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新华社2011年的报道
新华社2011年的报道
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工程师白明生也对新华社说,他认为这个名字“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随后,这个译名进入大众视野,并催生了另外一批“heaven”系列的译名。例如,2018年《中国日报》编发的一篇关于中国空间站计划的稿子中,将问天实验舱称为“quest for heavens”,同时将梦天实验舱称为“dreaming of heavens”。
天和核心舱的译名相对统一,基本为“heavenly harmony”(天国的和谐)。例如,本次欧空局的推特祝贺中,就特别标注出这个译名。
有意思的是,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在国外译名中也同属“heaven”系列。
去年12月底,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英若明(Ramy Inocencio)探访中国“天眼”时,就解释说:“中国遥远的西南部,世界上最大的单碟射电望远镜闪亮而安静地坐落在茂密的石灰岩山丘上,现在正向国际科学家开放。这架被称为‘天堂之眼’(eye of heaven)的巨型望远镜,跨度超过了五个足球场。”

后记

查阅这篇简单考据文资料的时候,我思绪万千。
中国古代没有“太空”,但已有“宇宙”一词。《庄子》的〈齐物论〉中写道:“旁日月,挟宇宙。”当时宇指一切的方位。宙指古往今来,一切的时间。宇宙二字连在一起,便指代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
同样,“astron”一词首先出现于古希腊语中。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次用“cosmos”一词来称呼宇宙。数千年间,这个词通过文化交流和融合,在不同的语言间出现变体,并逐渐流传于世界各地。
如今,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词语不再遥不可及。
不知道当这些人类历史的先贤们,一次次抬头仰望天空,观测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感叹自身渺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后代,有一天真的能摆脱地球的重力,飞向未知的宇宙呢?
I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