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TVB拍了一部香港人视角下的扶贫纪录片

2021-09-18 星期六

【文/观察者网 张照栋】

从南部热带雨林到云贵高原大峡谷,从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四川凉山攀天梯,怒江峡谷溜钢索……

历时3个月,辗转几千里,穿越6个省,香港TVB的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不仅拿下了豆瓣评分9.5的佳绩,更是在香港观众群中引其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被祖国大好河山和国家扶贫事业所震撼。众多网民留言感谢纪录片制作团队,“谢谢你们让香港人看到国家如何脱贫攻坚,为人民谋福祉!”

来源:TVB

据TVB官网介绍,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于8月21日在TVB翡翠台首播,一共12集,每集半小时,每周六晚上10点半播出,目前已播出四集。

纪录片制作组在全中国挑选了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案例,分析每个地点采用的不同扶贫方式,例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细说各地在脱贫过程中面对的困难,经过无数人的血汗及努力,终于取得成就。节目通过今昔对比,回顾以往生活条件恶劣的同时,呈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无穷之路》的第一站来到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悬崖村”。这个村的脱贫是全国脱贫攻坚事业中的一个经典案例。阿土列尔村整个村庄坐落在海拔1500多米的悬崖上面。由于山体过于陡峭,村民上山下山的只有一个办法,在几乎90度垂直的悬崖上爬天梯。

悬崖村居住着一百多户彝族村民,一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放牧经过此处,发现这里山灵水秀,土地肥沃,于是决定在此福地定居。在乱世之中,悬崖村绝对称得上是世外桃源;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在其他村落都通上公路大力发展的时候,悬崖村却被地形所碍,闭塞落后,成为远近知名的贫困村。

现在已经是网红“悬崖飞人”的村民某色拉博介绍道,自己在十七八岁之前,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小时候村里没有水,没有电,拉博8岁才开始上学,每天得在陡峭危险的悬崖山路上步行上学,稍有不慎,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5年前来悬崖村担任驻村书记的帕查有格说道,自己对这个村子的第一印象就是闭塞、落后。他说,当时的村民几乎没有收入,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一般的是自己种自己吃。偶尔有富余,村民会辛辛苦苦地把粮食背下山去卖,但卖不到好价钱。商贩会狠狠压价,甚至压到正常价格的一半,因为他们知道,村民好不容易把粮食背下山,是不可能再背回去的。

帕查有格担任书记后,白天到处走访调研,晚上召集人商量对策,悬崖村的情况有了好转。

2016年,悬崖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家一块来养羊;之后,悬崖村又引进青花椒,种上脐橙,村民的收入来源增加。

16年8月份,悬崖村迎来一项大工程,昭觉县和凉山州政府拨款一百多万,资助该村修建上山下山的钢梯。在书记帕查有格的带领下,全村壮丁齐出动,运送了120多吨钢管上山,排除万难,终于建好了2556级钢梯。

之后,政府开始完善山上的基础设施。2016年,悬崖村通上了自来水,全村铺上电缆,连通了4G网络,以前闭塞在悬崖之上的村民终于与世界接轨,许多人用上了智能手机,年轻人玩起了短视频,成了网络红人。

相较于以前藤绳做的简陋天梯,新修建的钢梯无疑方便安全的多。但这治标不治本,悬崖村本身极差的地形条件,才是村民们的贫困之根。

但这一切在2020年的5月全部改变了,悬崖村全村搬迁,他们背着行李,踩着建好的钢梯,搬进了山下县城宽敞明亮的新家。

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政府在全凉山州靠近县城,或者交通便利的平原位置,修建了总共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2000多个贫困村,近35万民村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

“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还不敢相信这个房子是我们的。”某色拉博在自己100多平的新家里开心地说道,他介绍道,政府还赠送了桌子、沙发、电视、床等家具。

《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左一)和拉博一家合照  图源:陈贝儿脸书

搬到新房子固然开心,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离开了土地的村民的收入来源在哪儿?

《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带着观众走入昭觉县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个农业园区由政府牵头,国内企业投资兴建,占地五千多亩,主要目的就是安顿好搬迁来的农民,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成立3年多来,这家产业园区为附近近千户搬迁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农民的收入较山上成倍提高,他们生产的粮食蔬菜被销往深圳香港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像四川大凉山这样易地搬迁加上政府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案例,在全国比比皆是。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都成立了特色产业扶贫计划,像涪昭农业产业园区这样的现代农业基地,全国有近30万个。

四川大凉山的“无穷之路”,是易地搬迁和特色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第3、4集的《无穷之路》则聚焦于云南怒江峡谷的交通扶贫和教育扶贫。

怒江之困,困在交通。以前怒江境没有公路、大桥和铁路,生活于此的居民能走的只有山石嶙峋、险象环生的原始山路和人马驿道。村民要把货物从山上运到山下售卖,光运费就能占到他们收入的一半。

没有桥,走陆路又得绕很远,而居民看病、买生活必需品都得过江来买,于是怒江先民发明了溜索,一种便捷却很危险的交通工具。

怒江当地著名的“溜索医生”邓前堆表示,自己在当地当乡村医生30多年来,溜索掉下去没命的已经有10多人了。而邓前堆本人大半辈子都通过溜索在怒江两岸往返,行医救人,多次因为滑溜索受伤,膝盖上撞伤的伤疤至今仍在。

即便受伤,邓前堆也要咬牙忍痛去给病人看病,因为他不去就没人去了。多年来,当地共来过7个乡村医生,但大多上任不久就申请调职离开,现在只剩下两个。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