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子弹笔记》——对书评进行调整和反思,一次“性价比”提升的尝试(2316字/6分钟读完)

2021-06-11 星期五



文穴编者按:

本文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借用BuJo的方法审视了自己的创作。对工具的接纳和包容在某种意义上是明智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作者很难放下学术的执念,但是毫无疑问这也是作者的书评令人着迷的特色之一。


话说编辑部也曾遇到过一位作者试图写一篇关于《C++语言教程》的书评,虽然最后没有如约来稿,但想来也挺有意思。希望如今这篇独到的书评可以让大家开拓思路,勇敢去找新的写作方法和角度。


目录:
1. 前言的重要性
2. 学术化的严谨适不适用?
3. 对话的模式可不可取?
4. 选择的时间成本
5. 注意力的有限
6. 以读者为中心
7. 可能的改进

笔记本迫使我们远离网络,这就是我们采用笔记本制作子弹笔记的一大原因。
——《子弹笔记》

我是一个受学术训练的读者,但是学术本身需要大量的论文来支持,需要时间、字数和人力。这可能不是大众书评所追求的。

Q:书评如何用最少的字数提供给读者所需的最大信息?

前言的重要性

A:《子弹笔记》每章前言用本章内容虽有一定关联,但本身是老生常谈。但可这些前言为读者创造了阅读气氛。前言的用处之一可能反而依赖于陈词滥调,帮助读者进入阅读状态。

  • 陈词滥调
  • 一定关联
  • 名人名言
  • 误读无妨
  • 准备读者

每次写书评,我都试图反思书评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我的第一篇文穴书评学术化倾向强。

Q:学术化的严谨适不适用?

《子弹笔记》:信息过载比精疲力尽或吸收Marijuana更不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

A:对于我来说,学术化和我的专业,和我的(可能的)将来事业有关,但是对于非学术读者来说,用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不给自身带来最大利益的事物,可能不是《子弹笔记》教导的反思。

  • 读书时间有限
  • 学术概念跟事业不(一定)挂钩

但是《子弹笔记》推荐的也是量力而行,而对于学术角度感兴趣的读者,欢迎留言提问,小众化的学术可以小众化的处理。
并且每个人想得到的,不需要一定以事业为中心。
我写书评也是个人兴趣实验。
不过当介绍的学术概念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的时候,推荐介绍。

Q:对话的模式可不可取?

A:我在走进读者的第二次尝试中,选择了对话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对读者的时间要求也比较高。

对话有一种散漫的美学,但如果要为我们最有效地提供信息,对话模式也要适量。

《子弹笔记》的常见问题部分也是问答模式组成的。

对于写书评的人,可以提前收集一些读者对书的疑惑。

我这次没有这样做,但是我欢迎读者提供反馈。

对话和交流带来的是产品(此处为书评)的完善。

《子弹笔记》也是群体实验,完善的结晶。

选择的时间成本

不过加入任何对话和社区都需要时间,《子弹笔记》本身也有时间成本。

它是通过解放其它无效时间提高纪录者效率的。

它要求人反思自己的选择,给自己的生活提供反思的空间(也就是时间)。

少,即是多。
宁缺毋滥。

Q:我们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提升生活质量?

A:一方面,认识到问题才是改善的第一步,这也是我比较认可《子弹笔记》的一方面:

  • 对信息的泛滥质疑
  • 对选择的泛滥质疑

《子弹笔记》:1982年到2000年出生的千禧一代,平均每个月用在自我提升上的开销几乎是1946年到2000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的两倍(尽管收入还不足这代人的一半)。

Q:我们要如何调和青年人不断上涨的需求与不断加剧的抑郁之间的矛盾?

A:多,反而在选择上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最后的抉择也被长时间焦虑影响。

纸质笔记可能就是抵制电子产品带来的选择陷阱

注意力的有限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子弹笔记》的反思机能就是让我们认识到:时间都去哪儿了?继而进行调整。

通过放弃,调整顺序,获得更多。

Q:《子弹笔记》:处理的事情越少越好。也许你会惊讶,难道不是事情越多效率越高吗?

A:其实不然。

研究表明,全球只有2%的人能够同时胜任多项任务。其余的人不过是在同时应付多项任务。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只是在各项任务之间快速切换,尽力避免失误而已。

不要以2%的成功几率最为目标。

注意力的进进出出就是证券交易的进进出出,是要交手续费的。

注意力也是稀缺资源。

以读者为中心

《子弹笔记》给我的启发,还在它的排版上。它的风格多变,但条理清晰。

一定的不同可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带来新鲜感。

一直的不同只会让读者迷惑,双方皆费时费力。

  • 目录可帮助检索。
  • 前言可以准备读者。
  • 短句、bullet point,要点,浓缩信息。
  • 分行使信息不过分密集,易吸收。
  • 适量使用图片。
  • 适量使用颜色(比如这次重点就用黄色画出)
  • 接受读者反馈。
  • 反思读者需要的信息。

如果这可能不是读者需要的信息就不要过分讨论。

如果读者提出了相关疑问,可以扩充。

可能的改进

我记得有一个影片人把电影分成几个维度,之后依次打分,最后浓缩成一个图片,直观易分享。

这次没有实验的原因:

我写非虚构的书籍还是新手;

目前也不知道读者希望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我也不一定会继续写非虚构书籍。

所以,对于图片的实验,和评判维度的建立暂时不思考

请读者多多提意见,帮助完善评论体系。

对于《子弹笔记》,建议第一次读者先读意义目标章节,之后再按顺序读。

可能《子弹笔记》是一笔投资,时间和金钱,但是因为这本身的形式和如果支持它表达的观点,建议购买纸质书。

同时也方便检索。

另外,文穴和其它公众化都对《子弹笔记》的理论支持有较好的介绍「每个想要打理好自己生活的成年人,都应该掌握这套BuJo设计方法」,(《子弹笔记》本身也有自己的公众号),我可能就没有特别介绍它的本身的理论依据。

对于我来说,书评也不断在变化,我也在反思我的写作模式。

这中间会有失败,实验,可能读者反思的结果反而是不看这本书,或者不看公众号,等等。

我自己在反思过程中,也退订了一些公众号,屏蔽了新闻,等等之类的。

对于我来说,它们之中有打散我注意力的东西,我也慢慢意识到有些事物不是我可以立刻改变的。

在自己能力有限的前提下,慢慢提升自己为自己寻找的意义(当然不要抗拒意义的改变)。

《子弹笔记》:如果集子中的信息没有可鉴之处,这个集子就没有意义,很可能你就没有动力继续记录。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照顾不会给生命带来价值的集子上。

Q:你觉得这次书评最失败的地方在哪里?

A:我觉得我本身不是非常喜欢总结,我一般写不好结尾,匆匆了事。希望之后可以了解到读者在结语希望找寻什么信息。

谢谢。

本文作者:张子洋,为文穴书评大赛后浪编辑奖得主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